第六十九章战备

谁都没想到,小柱子领回来的那位肖大爷,年轻时是手艺精湛的铁匠。

别看老两口都是快六十的人了,大娘缝缝补补的手艺也是一流。

小红裤子膝盖处被柴火烫了个指头肚儿大的小洞,她自己用针线缝补一下,揪着一块,不好看。

大娘重新缝补后,在两个膝盖处绣了一朵桃花,把个小红高兴得,走起路来膝盖抬得高高的。

井率的飞刀上次杀石义礼时飞出去六把,当时犯病没打算捡回来。

就算想捡回来,应该也没机会。

肖大爷因为年轻时帮人打过刀剑和农具,所以他第一眼看到井率的飞刀就赞叹不已:“这锻造的水平很高啊!”

听话听音儿,井率知道他是内行,就和他攀谈起来。

因为觉得自己和老伴来营地之后一直白吃饭,所以肖大爷很想做点事情,那样,吃起饭来腰杆子也硬实。

“你帮我垒个铁匠炉,我能打出一模似样的飞刀来!”肖大爷信心满满地说。

这话一出口,不光井率,连黄檀、二爷爷、四条他们都来了兴趣。

山上不缺木头,缺各式农具和刀具,刀具到山下去买肯定是找死。

但是,铁料的运输就简单了很多。

“说干就干,这两天温度高,咱们好和泥,明天就能把铁匠炉砌起来!”因为替游击队打制了十几把标枪被追捕,闻信的肖大爷带着老伴连夜跑回关内。

十几年没打铁了,他的手还真痒痒了。

“你别逞能,打铁需要把子力气,你行吗?”大娘善意地提醒他。

大爷指着身边这些后生们:“小东西我没问题,大家伙,这不有的是英雄汉!”

“大娘,您放心,不会累着大爷,他就是我们的业务指导。”习富笑嘻嘻地说。

大娘听了,开心地笑了。

为了不浪费铁匠炉的那灼人的热度,二爷爷让把炉子建在小红和梨花房间的北墙下,借着炉子的火,起码冬天整个北墙都是热乎乎的。

李鑫想了想,笑道:“二爷爷,您老单想着冬天,那夏天呢,不是把两位仙女热得吐舌头了?”

小红飞脚踢他:“你才吐舌头呢!”

肖大爷也笑:“铁匠炉也不能见天的烧啊,那得多费煤啊,一年开两炉就行啦!”

整个山谷中,都回荡着欢声笑语。

多年后,活着的人们每想起那一幕,都会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庞明可不是陌生人,当井率他们还是国军时,他们就一起打过鬼子的军车,拯救过神水村的村民。

来之前,老韩介绍过井率的情况。

几年后再见,依然一见如故。

北门沟村位于演武镇和安平城之间,背靠蛤蟆山,坐落在一个山谷间。

伏击位置就放于自沟底向上爬坡的村北口,爬坡处设第一伏击点,不要打枪,直接扔手榴弹,手榴弹要往车底扔,此处由习富、李鑫负责。

一旦第一伏击点炸响,鬼子的车队会加大油门往上轰,那么,就在一上坡的前方埋几个炸点,炸点的作用不为毁车,只为毁路面,要给鬼子造成进一步恐慌,此处由陶家兄弟、李水生负责。

距离炸点百米外的蛤蟆山有一道狭长的山幔,我军战士以山幔为掩体设伏,那便是第三伏击点,此处由庞明负责。

蛤蟆山山幔对面是一片野坟坡,几十年前这一代闹瘟疫,死人都被拉到此处掩埋,此处埋的,基本上都是无主坟。

其实,这个北门沟村的百十口人,基本都是当年染上疫病被扔到此处让自生自灭而活下来的病人的后人。

井率带人在坟地里设伏,作为第四伏击点。

一旦第二伏击点处埋下的炸药损毁了鬼子行驶在最前面军车,造成车辆停滞,那么,三四伏击点与第一伏击点的人形成合围之势,只要物资,不留活口。

郑敏言也接到上峰指令,与八路军联合,决不能让这批武器和军需物资进入安平城,顺便将截获物资把自己武装一下。

“好再来”酒楼二楼挂上了鸟笼子。

这是黄辉之前与我方定的联络暗号,如果见到鸟笼子,就证明有事情需要共商。

唐有田将消息报告给四条和井率。

他们分析,应该也是与这批物资和武器有关。

因为没有接到上级要求与对方合作的命令,井率他们选择忽略这次接头的信号。

龙源谷根据地去年秋天被清乡的鬼子和伪军一把火烧了,这里位于山谷深处,他们能毁掉的只有这些石头建造起来的房子里的木料。

鬼子走后,八路军第八团队和边委、边区游击队又回来了。

很快,一个新的根据地重生了。

团长乔梁和政委安在西的团部办公室摆上桌子挂上地图就开始了办公。

经过一年的恢复,警卫班又在团部门口载上了野花,种上了葱蒜。

吃饭时菜不够,随后从门口揪一棵葱蒜照样吃得有滋有味。

听老韩介绍完草帽山游击队的发展情况,两位团领导颇受启发,准备也在龙源谷纵深处再建一个营地,这样起码有个前后接应。

庞明把他和四条、井率他们商定的伏击计划汇报后,两位团首长觉得计划不错。

但是,就细节问题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至少保留一辆军车完好。第二,不许杀俘虏,要用鬼子的军车将部分武器物资和俘虏顺利押回龙源谷!

庞明笑了:“呵呵,看来我是不会过日子啊,咋就没想到往咱这划拉点东西呢?我想的都是往山上搬,因为方便嘛!”

乔梁恨不能手指头直接点戳到庞明的脑门上:“你呀你,何止是不会过日子,简直是败家!你们平时吃的喝的,打仗用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都是我和政委辛辛苦苦划拉回来的?”

安在西细心地剥着刚烤好的一块土豆,剥一半后,递给庞明:“如果能抓到鬼子的俘虏,就让猴子一块跟着回来。”

“老韩说他那儿还有一个会日语的,姓牛,家人在南京大屠杀时都没了。那个同志非常可靠,他日语说的一般,但是能看日文书和报纸,已经很了不得了。已经利用所长,帮老韩他们从日本人的闲谈中收集了不了有利的情报。”乔梁说。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