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兴渔盐之利

孙策又决定去往会稽郡的海盐县进行巡视,海盐县,海盐县,顾名思义,就是以盐而闻名。

海盐县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始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盐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对于现在这一时代来说更是一种战略物资,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朝廷采用御史大夫张汤建议笼罗天下盐铁之利归官,在各地设置国家的盐铁机构,任命从前以经营盐铁致富的人为吏。

此举将原由豪富占有的产盐滩灶收归国家,由官府直接组织盐业的生产、转输与销售,并不借手商贩,官自煮盐,官自卖盐,产运销三项完全官营,后世的盐史学者称之为“全部专卖制”。

光武帝建立新潮后,为巩固重新建立的汉家政权,实行了减轻赋税政策,将西汉以来推行的食盐专卖法废除,不但罢免私煮之禁,还放开民众制盐,允许自由贩运,对于产盐较多的郡县设置盐官,征收盐税,因其产制运销皆任民营,官征其税,后世的盐史学者称之为“就场征税制”。

月初,孙策领兵至海盐县巡查,这一次孙策轻车简从,由孙河和徐琨统领五百士卒进行护卫,随行的还有会稽太守顾雍。

海盐县并不是大县,人口不多,约莫三万余,户数不足万户,此时的海盐县长,正带领手下的一众佐官属吏等待着孙策的到来。

此人姓陆名飞,字子鹏,乃是吴郡人,他长得其貌不扬,皮肤也有些黑,身材更是有些矮小,不过倒是十分精壮。

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多官员都喜欢推举容貌出色之人,像陆飞这般长得不出色,还又黑又矮的,大多能爬到担任一县县长就到顶了,更别提继续往上升迁了。

毕竟无论是哪个时代,人们都是极为注重仪表的,就连罗贯中在演义里也写过,就连庞统和张松等才华出众的,都会因为貌丑而失去很多机会,更别提其他人了。

不过,想要广纳贤才的孙策,当然不会那么在意外貌,更不会单以外表论才学,因为在他看来,只要能做出成绩来的,就是自己成就大业路上的好榜首,这种人不论美丑,孙策都是来者不拒。

显然,怀着这种想法的孙策前来视察海盐县,对于海盐县长陆飞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当然,孙策可不会专门去照顾一个小小的海盐县长的自尊,毕竟他作为实打实的一方诸侯,需要要考虑的事情多得很。

比如说现在,孙策思索最多的便是有关麾下盐业的变革,乱世期间,光武帝当初推行的盐政已经有些不合时宜了,作为一方军阀,他必须将盐的生产掌握在手中,这种战略资源怎么可能放心让私人掌控呢?

......

海盐县城不过是夯土城墙,只有城门处包上了青砖,不过这是一座小县城,战略位置也不重要,所以城墙如此也算正常。

看到缓缓而来的队伍,陆飞带人快步迎了过去,带头对着孙策拱手行礼道:“属下拜见将军!”

孙策下了马,看着他问道:“你便是海盐县长陆飞?”

陆飞点了点头,孙策看着他略丑的外表,沉吟了一会儿后,说道:“时间还早,就先不入城了,陆县长直接去我们去盐滩看看吧!”

陆飞一愣,随即面上露出了一闪而逝的喜色,他很清楚,这是表现的机会来了,他将手下的官吏留下,骑着一头驽马,为孙策等人带起了路。

路上,他朝着孙策拱手道:“将军,海盐县盐滩广布,基本上有海滩处皆可煮盐。”

不出所料,如今生产盐的方法还是最原始的煎煮法,所谓的煎煮法,即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产出的盐质量也比较差。

煎煮法的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需要足够的燃料,海水是取之不尽且容易得到的,但要得到足够的燃料,就得有人去砍伐薪柴才行。

海盐县几乎所有的百姓都是以煮盐为生,因为煮盐需要灶台,所以每一户又被称作灶户。

这些灶户家中都偏爱生养男娃,因为比起女娃,男娃长大后大多能成为砍柴好手,只要薪柴足够,每日煮出的盐也要比别人家多些。,如此便可让其家中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至于那些家中壮丁少,甚至没有壮丁的,日子自然就过得比较苦了。

约莫走了半个时辰,孙策看见了不少浓烟,还有浓烟中的百姓,他带着众人走到近处,灶户看到陆飞后纷纷向其打起了招呼:“陆县长又来了!”

通过这些人的表现来看,陆飞这县长显然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

接着,孙策又认真观察了一番灶台,灶台为方形,是以砖砌泥糊而成,其上安放了一口方形铁质平底盐锅,旁边还堆满了木柴,和几个已经制好的盐包。

盐包是被放在一个大木筐中,孙策打开一个后,忍不住皱了皱眉头,这种暗黄色充满了杂质的东西也能叫盐?

之所以旁边没人来阻挡孙策,是因为他们都猜测孙策是个比陆飞还要大的官,毕竟他看起来还十分的年轻,却能让陆县长能在身后点头哈腰,其地位定然是远超陆飞的。

“这些便是已经煮好的盐?”孙策指着盐包中问道。

陆飞答道:“是的,寻常百姓吃的大多是这种盐,不过主公府中的应该是益州来的井盐!”

孙策思索了片刻,又问道:“这种煮盐产量如何?”

陆飞无需思索,脱口而出道:“若是烧的薪柴足够,每日每锅可出盐十斤。”

闻言,孙策当即决定将晒盐法教给那些灶户,以此扩大产盐量,毕竟产盐量越大,就意味着他能获得的盐税越多。

回到海盐县城后,孙策便与陆飞和顾雍商议了晒盐法,两人听后啧啧称奇。

翌日,海滩边就出现了盐田,这是孙策在进行试验,盐田共分为两部分,一边是蒸发池,另一边则是结晶池。

具体的步骤是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后,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晒,海水就会变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也就是常见的粗盐。

果不其然,才过了三天,盐田里就晒出了白花花的粗盐,看到这一幕,整个海滩上的灶户都沸腾了。

有了晒盐法,他们再也不用每日起早贪黑地准备柴火了,而且往日他们辛辛苦苦劳作,得到的盐量却不及晒盐法的十分之一。

这一日,海盐县所有灶户都欢欣雀跃,并记住了这个改变他们生命之人,从今往后,这些灶户永远愿意拥护征南将军孙策。

原本孙策还打算将食盐的提纯法交给灶户的,不过他在权衡利弊后,还是放弃了。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保持目前的产盐量,提纯后的精盐便可获得极大的收益,但是如果普及提纯之法,私盐的价格必然会下降,那可不是孙策想看到的。

没办法,眼下他的目标只能是争霸天下,能顺便让一县百姓过得好些已经可以了,提高生活水平之事,还是放到统一之后吧。

......

回到县城后,孙策孙策又在陆飞面前演示了一遍将粗盐提纯为精盐的方法,方法其实很简单,再加上过滤和蒸馏两个步骤便可。

孙策首先将粗盐倒进一罐清水中,直到清水再也无法溶解粗盐,达到饱和程度后,他将罐口包上白色粗麻布,再将罐中的盐水倒入另一个铁锅中,然后解开白色的粗麻布,各种颜色的杂质就被过滤了下来。

之后,孙策将铁锅中过滤后的盐水进行蒸馏,就像煮盐一样,最后铁锅中留下的便是颜色更白的精盐。

随后,他又任命陆飞兼任司盐长史,主管盐政事宜,这让陆飞欣喜若狂,这么多年,他总算等到了欣赏他的主公。

孙策轻咳一声,已经合不拢嘴的顾雍才反应过来,此时的他看孙策的眼神已经完全不同了,既有不解,也有倾佩。

孙策还要处理其他事务,自然不可能在海盐县多作停留,离开海盐县之前的夜晚,孙策又将陆飞叫来,对他提了几点要求。

第一,所有灶户生产的粗盐,除了留下每月食用的量外,全部都得卖给司盐长史,也就是说,海盐县生产的食盐不得私自售卖。

第二,要将精盐的产出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再者,产出的盐,孙策会让江东商会派人来和陆飞进行合作,贩卖时用钱财或是粮食都可以。

还有,司盐长史可以在他辖地内各郡县都设立盐署卖盐,但得将盐价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且想要大幅调整,得先向他禀报。

听完孙策的要求,陆飞连连称是。

......

离开海盐县之后,孙策并没有直接返回,而是朝着东北方向前进,到了松江的入海口,后世华夏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松江区就在这里。

吴王阖闾曾经在此设立长水县,而此时,孙策正带着诸人,距长水县故地不远了,滚滚的江水滔滔不绝的流入海中。

孙策跳下马儿,走在海滩上,指着大海,对身后的顾雍,孙河和徐琨说道:“你们看,这大海里有着无尽的财富,也不知士元等人何时会给我带回惊喜。”

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的大海,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海面上,没有丝毫的污染,不远处还有一两艘渔船,只不过只在近海处,不敢跑得更远。

如此美景,让忙碌许久的孙策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一时间连他的心境似乎都快有所提升。

这片海滩上绵延数十里,很多地方都有起伏不平的石头,在大海的冲刷下,这些石头千奇百怪,看起来极美,海边的一些大石头已经被海水冲刷的中空,巨大的浪头冲来,发出轰鸣声,不断泛起白色的沫子。

孙策在海边一会儿向东,一会向西,一阵乱跑,其余人虽然有些不理解他在做什么,却也不得不跟着。

其实他不是在乱跑,而是在找鱼,前世经常观看荒岛求生视频的他,可是很清楚大海就是一座无尽的宝藏,食物在大海中近乎是无穷无尽的。

“就是这里!”

孙策一脚踹开了一块石头,那石头掉进水坑后,原本清澈的海水变得浑浊起来。

突然,一些小气泡缓缓出现,似乎有东西要钻出来似的,水中果然藏着鱼群。

孙策瞅准时机,手中的长枪连连刺下,一刺,一提,一甩,便有鱼到了岸上,这套动作一开始很生疏,进而变得连贯和流畅,鱼儿不断地被扔上海滩。

直到此时,顾雍等人总算明白了孙策先前的行为。

孙策扎上来的鱼都是黄鱼,见孙河和徐琨等侍卫都有些好奇,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他笑着说道:“大家都可以自己试试,今晚我们就吃这些鱼了!”

说罢,孙策便从石头上跳了下来,然后看着顾雍问道:“怎么样?有何感想?”

被问道的顾雍拱手答道:“主公所言不虚,大海果然有无尽财富,今日所见倒是十分契合当年管仲所言的兴渔盐之利!”

“元叹,我欲在此重建长水县,你看如何?”孙策问道。

顾雍沉吟片刻后答道:“主公所言对我江东的发展确实有利,只是这其中恐怕会有不少困难!”

“此事我也知晓,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免不了困难,所以,不知元叹可能说服陆家陆逊前来担任这长水县长?”

闻言,顾雍一愣,不敢当面应下此事,要知道陆逊祖父陆康可以说就是因为孙策而死的,虽然孙策是受袁术的命令,但到底还是他围困的陆康。

被孙策注视良久之后,顾雍才说道:“属下必不负主公所托!”

“元叹放心,陆逊上任后所需一切钱粮,皆可从你那儿支取,我只有一个要求,要尽快看到成果。”

随后,孙策又告诉顾雍长水县长还需兼任江东司渔长史,发展长水县的渔业。

......

数日后,在长水县故地等到陆逊到来后,孙策便准备动身离开这里了,他并不打算现在就和陆逊见面。

会稽南部山越的迁徙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了,孙策想过去看看进度,而陆逊似乎是被顾雍说服了,过来后便开始了重建长水县的工作。

这倒是令孙策十分满意,因为在他的计划中,渔盐之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打到最后其实打的就是后勤,只有良好的后勤保障,才能够让士兵在作战中发挥出该有的战斗力。

历史上袁军粮仓被烧后,军队被打得一路溃败,就将这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孙策要吸取教训,做好后勤保证工作,就算前线真的不幸出现了问题,也能及时补救。

这方面的后勤工作,孙策是打算交给鲁肃和顾雍去负责的,他想把海盐县和长水县打造成自己的鱼肉加工基地。

食盐和鱼相结合,得到的自然就是咸鱼了,咸鱼不仅易保存,煮了后的味道也不错,其营养也较为丰富。

在这个年代可不用讲究什么一样营养均衡,饮食健康,能让每个士卒吃饱就很不错了,至于讲究食物种类健康的,根本没有士卒敢想。

有了充足的咸鱼后,当别的军队在战场大多只能吃干粮充饥的时候,江东军士卒可以有鱼肉吃,他们的身体状态至少是要好上一些的。

以上便是孙策要重建长水县最重要的原因,另外,也有一部分想让陆逊出仕的缘故,毕竟这是个大才,现在自己没死,孙权没机会上位,与其有可能让他一辈子留在家中浪费了,不如让顾雍劝他出来做点有意义的事。

去往会稽南部的路上,考虑到发展渔盐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孙策当即下令调孙权侍卫周泰为司盐校尉,领一千兵马前去海盐县驻守,又调吴郡太守朱治养子朱然为司渔校尉,同样领一千兵马,前往长水县驻守。

在江东商会的帮助下,第一批晒盐和精盐面世后,便受到了江淮一带人的极大推崇,也为江东带来了很大的利益。

与此同时,得到这个消息的刘表坐不住了,若是孙策把江东这样发展下去,他还拿什么抵挡其之后的征伐?于是他立即做出了自己的安排。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