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制造放大镜

从工艺难度上来说,玻璃制造的难度相对琉璃而言更小。</P>

大明匠人能搞定艺术品级别的琉璃,没有道理制造不出来玻璃。</P>

李敏没有让王枝问东问西,沉着脸喝道:“让你购置准备就去做,莫要问如此多。”</P>

王枝连忙应声,安排人去准备,然后请李敏、顾正臣等人进入琉璃窖厂之内。</P>

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琉璃摆在院子里,颇是壮观。其中一座七尺高的琉璃塔最是夺目,在阳光照射之下,散发着五彩光芒。</P>

“这是为天界寺准备的,你也知道,陛下与天界寺关系匪浅。”</P>

李敏见顾正臣盯着琉璃塔,便解释道。</P>

顾正臣含笑道:“天界寺倒是风光。”</P>

李敏眉头微动:“风光吗?呵呵,也不过是当下罢了。”</P>

“李尚书的意思是?”</P>

顾正臣愣了下,看着李敏。</P>

李敏什么都没说,只是摇头走开。</P>

顾正臣很清楚,李敏作为尚书说出这种话,显然不是空穴来风,难道说老朱打算对佛门动手?</P>

时间应该还早吧。</P>

琉璃窖厂之人办事很快,加上顾正臣要准备的东西并不算难找,硝石这玩意不难找,工部本身就有存储,天然纯碱也好找,石灰与硼砂这些东西药房里有,找几个药铺走一遭就是了……</P>

材料准备就绪。</P>

顾正臣安排匠人,将石英砂、纯碱、长石、石灰石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称量,作粉碎处理,筛网之后,又用磁铁将粉末之中存在的铁屑吸除,然后混合均匀,放入坩埚小窖中加热。</P>

加热使用的是焦煤,这东西在南宋末年就出现了,元廷时已经大量使用。小窖旁设置了鼓风的风箱,只不过这种风箱较大,需要安排两名匠人一起拉动。</P>

一铲子一铲子的焦煤时不时添加进去,坩埚内的温度越来越高,里面的东西终于开始融化……</P>

李敏与顾正臣闲聊着,蒯明思则与匠人学习烧制技术,和匠人一起制作模具。</P>

时间一点点过去,将近两个时辰,坩埚中的材料才完全融化,绿色的玻璃液体冒着气泡。</P>

“加入硝石。”</P>

顾正臣下令。</P>

匠人当即动作起来。</P>

当硝石倒入玻璃液并不断搅拌之后,李敏看着原本绿色的液体竟一点点变得澄清透亮起来,不解地看向顾正臣:“这是为何?”</P>

顾正臣耸了耸肩。</P>

没办法给他解释二价铁、三价铁的问题,自己就是个文科生,能知道制玻璃的材料与流程已经算不错了,想要列出化学公式,那是不可能的事。</P>

“气泡还是太多。”</P>

顾正臣看着液体虽变得澄清,但液体的表面,以及内部,都有着大量的气泡,用这种液体是无法制造出放大镜的。</P>

“加硼砂!”</P>

顾正臣再次开口。</P>

李敏抢过匠人手中的硼砂倒了进去,顾正臣从怀中取出一包精盐,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下倒了进去。</P>

“你倒的是什么?”</P>

李敏很是好奇。</P>

顾正臣笑道:“不可说。”</P>

李敏见顾正臣不说,也知道他不想将方法泄露出去,便也没追问。</P>

随着两样东西加入,液体中的气泡开始变得更大起来,一个个小的气泡碰撞在一起,彼此吸收,形成了更大的气泡。</P>

王枝看到这一幕,连连摇头:“这是毁了。”</P>

李敏目光中透着可惜。</P>

无论是制琉璃还是其他,气泡多了断不可行。</P>

顾正臣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P>

气泡从液体内部冒出,与表面的气泡结合,每一个大气泡破灭,都意味着若干个小气泡的消失。随着大气泡不断爆开,玻璃液中的气泡变得稀少起来。</P>

“这也行?”</P>

李敏有些错愕。</P>

顾正臣安排匠人准备好模具,然后对匠人说:“可以出炉了。”</P>

匠人了然,几个匠人站在窖炉后,用长长的铁钩子挂在窖炉之上,窖炉两侧还有匠人用抓钩拉着,彼此配合着,让窖炉缓缓倾倒。</P>

玻璃液从尖嘴处流淌而出,进入退火通道,缓缓流入模具。这种通道与模具的设计类似于摇钱树,当一个模具满了之后,液体会转而进入下一个模具。</P>

待半个时辰之后,顾正臣下令脱模。</P>

模具本身设计为稍凹型,浇筑出来的玻璃自然是稍凸型。</P>

顾正臣一个个检查着,存在气泡的则直接丢掉,一个不满意,两个还是有瑕疵,直至第五个模具打开时,顾正臣脸上终于浮现出了笑意。</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