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红薯的暂时替代品

程处默解释了自己上午并未准时出摊的原因,李玥儿这才释怀。

“今天还是和往常一样?”

“嗯,和往常一样。”

程处默取出摊位上的地瓜,又从中挑选了几个品相较好的,放在一起,装给李玥儿。

而李玥儿也顺势接过地瓜,并递给程处默一些铜钱。

“月儿姑娘,可是还有其他事情?”

因为李玥儿在接过地瓜以后,并没有直接离开,而是仍旧在一旁伫立,于是,程处默便如此问道。

“三天以后,乃是十五,长安城里会有一场花灯会,不止你是否有空愿意与我同游?”

李玥儿倒也不含糊,直接邀请道。

“花灯会?”

见月儿姑娘如此主动,程处默自然不会辜负了对方。

“好,三日之后我定然赴约!”

“那就说好了!”李玥儿看起来心情不错,脚步轻快地离去了。

而程处默,则是招呼起了其他前来购买红薯的百姓。

只是因为心中一直思考着几日以后花灯会的事情,所以难免有所错漏。

不过百姓对此倒是并没有什么怨言,毕竟对方穿着守备军团的衣服,所以除了提醒之外,也没有其他动作了。

“打群架吗?”书童按照往常向林休汇报着各个弟子今日的情况。

由此,林休也知道了上午在城东发生的那件事情。

不过对此,他倒是并不反感,弟子们有血性,能够打抱不平,这是一种好的品质。

若是明明见到了这副情况而且有能力去改变,却反而对此视而不见,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对于弟子们的作为,林休并无指责之意,然而,另一个问题却又困扰着林休。

这些日子,红薯的销售意外地火爆。

以至于盛唐书院的库存已经所剩无几。

毕竟这一部分红薯,也是林休作为培育种特意命农庄里的庄民栽培出来的。

经过了这几日的销售以后,已经所剩无几了。

但这样做的效果也是不错的。

光是在这一周内前来庄子里询问的农户或是地主就有不少。

其中还有部分直接出价就想要买一些红薯良种回去种植。

当然,作为种子的红薯林休自然是备齐的。

在上门求购的农人里,林休也筛选了其中部分相对可靠的存在,授予了他们良种,以及红薯种植的相关经验。

这些被选中的农人大多来自于不同的地方,因为各种原因来到京城,恰巧就嗅到了红薯这种作物的价值。

当然,在授予红薯的同时,林休也让这批人作出保证:

等到秋季,红薯成熟以后,他们需要拿出一部分的收获赠予或者低价卖给当地的农户,并且将自己所学到的关于红薯种植相关的知识一并授予购买者。

如此,红薯才能真正被推广!

说起来,这批人的规模不小。

但相对于整个大唐而言,却又少了点。

若是仅仅依靠这么零星几个小点,要将红薯推广开来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虽然说,林休现在不缺时间,也等得起。

但是对于大唐的百姓而言,红薯早一天被推广开来,他们便能更早一天可以吃得上饱饭!

所以林休还是用上了官方的渠道。

何为官方渠道?

自然是通过李世民下诏让各地百姓开始种植红薯。

如此双管齐下,一边是自主地选择并种植;一边是听从圣命而开始种植和培育。

相信一定可以将红薯更快地推广,让更多百姓受益。

红薯的问题有李世民那边可以求助。

但弟子们若是没了红薯,摆摊的生活自然也就要结束了。

可对于林休而言,他的这一课并不打算那么早结束,在原计划中,这一课至少要持续两旬之久。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学生的带货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整个庄子收获的红薯,仅仅七天便被消耗了六成。

余下的除去作为种子不能动用的,就所剩无几了。

既然红薯消耗完了,那么要继续之前的摆摊,就要寻找另外一种替代品了。

这种替代品需要具备一些特征。

比如量大价廉。

毕竟若是价格过高,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无法承受得起的,而这样的东西让弟子们拿去进行售卖,也就失去了试炼的意义了。

至于数量,若是太少了,三下五除二便被卖光,那样后续也是一个麻烦的事情。

思来想去,林休将主意打到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头上。

当初自己给马苍三人分别布置下了课业。

其他几个弟子在这个时候倒是派不上什么用场。

但是马苍却是恰好正在研究农业相关的东西。

那蝗灾的防治做得很是不错,林休自然也是满意的。

而后续那曲辕犁,由于在圣上面前展示了图纸,所以后续也交由朝堂天工局进行制造推广。

眼下不少地方的百姓都用上了新的曲辕犁,生产效率也都提升了不少。

而马苍的第三个课业,就是培育杂交水稻。

而培育杂交水稻,最难的并不是后续的过程,而是找到一株性状优良的母稻。

马苍便是因为江南的水稻种植规模最大,最有可能出现他心目中的母稻,所以才赶赴江南的。

林休现在所要的自然不是那杂交水稻。

且不说马苍很难在这么短的一个时间内找到真正合适的母稻。

即便他找到了,培育起来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林休此时所想的,便是当初他随手丢给马苍的一个芋头。

这个芋头是他从一个南方来的商人手中买下的。

长安本地是不产芋头的。

毕竟芋头的种植需要大量的水分,而长安并不适合种植芋头。

实际上,芋头是华夏自古以来便发现并种植的一种高产作物。

这东西在大唐,被称为莒,是一种被嫌弃的作物。

首先,虽然它的产量要比寻常稻麦高上不少。

但毕竟芋头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水分,热量不高。

其次,便是种植环境制约了,芋头不仅需要合适的水土,对于肥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若是连续多年种植,产量会很快下降。

这也是芋头虽然很早就被发现并驯化了,但那么长时间过去,始终没有普及大江南北的真正原因。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