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既冠之年

阳光透过精致的雕花窗,洒在光可鉴人的青石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王璟山步履沉稳,踏入这光影交织的吴府前厅。

抬眼望去,高大的漆木梁柱支撑着屋顶,梁上雕刻着繁复的岁寒三友图案。

厅堂正中央,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映入眼帘。笔触细腻入微,山峦叠嶂、飞瀑流泉尽显气韵生动,右下角落款“赵孟頫”三字,更添几分名士之气。

家具陈设亦是无一不精,梨花木椅子和茶几摆放得恰到好处,既显秩序井然,又不失温馨雅致。

就在此时,一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从连接后堂的廊道中缓缓走出。

他身着一袭深绿色丝绸直裰,身形略显单薄,五官清秀宛如女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让人难以言说的亲和。

王璟山目光微凝,心中暗忖:

‘这便是天下第四位胎息九层的高修,吴家麒麟子——吴砚歌。’

青年与在座众人见礼后,径直走向王璟山,双手一拱,真诚表示:

“剑仙天资卓越,今日当面得见,果真是名不虚传。”

王璟山微微一笑,谦辞道:

“吴公子谬赞。璟山年少轻狂,些许微名,不足挂齿。”

“剑仙过谦了。”

吴砚歌眼神中透露出对那日场景的回味,

“钱塘县那一战,我有幸在官家身侧观礼。剑仙御剑飞行的英姿,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王璟山闻言,只得笑而不语,心知这般客套之言,这两日来他已应对自如。

于是,他轻车熟路地顺着话题延续下去,让气氛愈发融洽。

眼见前厅内欢声笑语、气氛和谐,吴长因抚着长须,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示意下人,将冠礼所需的诸般器物陈列于前。

冠礼源自周朝的传统,但在历史长河中,后代对其进行了诸多简化。

朱熹的《朱子语类》更是直言不讳:

“此乃家族之私事,何难之有?深闺之内,为子弟加冠,又何须铺张?”

因此,宋代冠礼并不拘泥于繁琐的更衣礼节,和庞大的宾客阵容,主要保留其核心环节——“三加之礼”。

此刻,三位德高望重的正宾依次上前,为及冠者吴砚歌加冠三次。

程样声音庄重,手捧缁布冠,缓缓将其戴在吴砚歌的头上,同时念诵祝辞:

“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紧接着,陈宜中作为第二位正宾,稳步上堂。

他先净手以示恭敬,然后为吴砚歌换上由白鹿皮精心制成的皮弁,同时朗声道:

“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随后,轮到吴砚歌的祖父吴长因亲自上场。

他郑重地捧起一顶红褐色的爵弁,声音深沉而有力,回荡在整个前厅:

“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

随后,他为青年赐字,并道:

“当承先人之志,修德立业,不负厚望。”

吴砚歌恭敬地行礼感谢,乐师们奏响了古朴庄重的乐曲,家仆们端上香茶和精美的点心。

冠礼仪式至此结束。

起初,吴、程、陈三位家主相谈甚欢,话题主要围绕着今日的主角吴砚歌展开,口中满是溢美之词,赞其大宋英才,未来可期。

然而,当他们注意到王璟山三人中,只有文家子与其侍女稍作品尝了茶水,而对点心却未动分毫时,这几位仙朝权柄在握的老者,开始不动声色地转变话题。

繁文缛节终有尽时。

当场面上的客套话都已说尽,吴长因挥手屏退左右,正厅的大门也随之紧紧关闭。

与此同时,吴砚歌、程样和陈宜中三人,暗自催动消音诀,以防止任何一方的法术“意外失效”,导致谈话外泄。

最终,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今日真正的主角——王璟山身上。

他轻抚着身前虚悬的木剑,剑身轻轻颤动,发出低沉而威严的鸣响。

伴随这声波如涟漪般扩散开来,将整个正厅笼罩其中,王璟山神色自若,声音沉稳而有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