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传奇开始的地方

2005年大年初五,刚过凌晨两点,孙睿就来到位于京城西单的音像大世界门口,等待着开门营业的那一刻。

看来今天的运气不错,门口的排队区只等了两个人,孙睿是第三个到达的。默默地排在队伍后面,又来了一个女孩,排在孙睿的后面,又来了人排在后面的后面。

距离9点音像大世界营业还有十多分钟,等待的队伍长长的延伸出去,从孙睿这里根本看不到队伍末尾在什么地方。

“你好,我是华夏台的记者王兵兵”,一个笑容甜美的女孩把话筒伸到了孙睿面前,“请问,您是来参加沈健全新个人专辑的签售活动吗?”

接受采访时如果回答的出彩,说不定在电视台剪辑时,能够保留并播出,孙睿有点激动,如此想着回答道。

“是的,没错!我叫孙睿,我是神奇沈的粉丝”,说到这儿孙睿扭过头,对着后面长长的队伍,挥拳喊道,“我们都是‘健力宝’对不对?!”

“是——”,“哦——”,“Yes——”,各种各样的应和声响了起来,排队的人们都知道此时他们的偶像就在一门之隔的店内,粉丝们希望沈健能听到他们的欢呼。

孙睿继续对着记者说:“他的图书签售会、歌迷见面会、电影首映式我从不缺席。”

记者又问:“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听沈健的歌呢?”

“哦,不可思议!你知道吗!”孙睿的表情很夸张,“我也曾在清北附中读书,那年我才初一,学长即将毕业,本来很普通的高中毕业晚会,我们初中生是不怎么参加的,可那天突然很多同学都在传,晚会来了五位大明星,我也就跟着同学去了剧院,就是那一晚,神奇沈演唱了他歌手生涯的第一支歌。”

接受记者采访的孙睿,不由得想起,那一年,那一天,那一晚,那个剧场,那个传奇开始的地方。

……

由于沈健的表演需要钢琴,所以被安排在所有节目的最后一个。此时舞台上道具组的同学,正在把钢琴移到舞台中央。

主持人梅娟款款的来到舞台中央,手持话筒,“十七岁意味着在课本与游戏间选择课本;意味着课堂上的全神贯注;意味着台灯下的挑灯夜读。十七岁有我最真诚的笑容,最畅快的泪水,最虔诚的祝愿,最真挚的祝福。我校高三101班的沈健同学,特意为了这个美好而短暂的年纪,原创了一个歌曲,请欣赏钢琴弹唱《十七岁的雨季》。”

甲:“沈健是谁?原创歌曲是啥意思!”

乙:“你咋这没文化!就是自己作词,自己谱曲,在自己演唱之前没人唱过同样旋律的歌。”

丙:“J哥这么牛B!我以为他只有足球和语文好。”

丁:“你不知道J哥的老妈叫谭婧,大歌星!原创歌曲,那还不是soeasy。”

随着主持人的下场,舞台四周的灯光压暗,聚光灯打在沈健的身上。

观众席。

鼓掌声、说话声、质疑声逐渐平息,今天的清北附中剧院座无虚席,此时此刻,所有的观众静静的等待着最后一个节目的登场。

无论质量如何,每一个节目,清北附中的学生都没有吝惜自己的掌声。掌声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祝福,也是对还在读学生的自励。

梅娟:臭沈健,为什么要原创歌曲,观众不喜欢怎么办。

沈妈:儿子,你一定会成功,你永远是妈的骄傲。

谭潇潇:表哥的演唱好期待啊。我还为你准备了特殊道具。

汪健:听学姐说小学弟原创这首歌,只用了不到1天,会是什么样的呈现。

舞台上。

沈健手指触摸着琴键,将呼吸调整到位,母亲在排练时给自己指导的演唱细节,电光石火地闪过脑海。

(沈妈:这首歌的声音形象是花季的少男少女,虽然你是这个年纪,但你不能用现在的嗓子直接去唱,声线要干净,稍加一点鼻音,对,你要记住这个感觉,把这种有柔有青涩的味道唱出来。)

钢琴声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前奏过后,沈健微闭双目,开口唱道。

比奇小说网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沈妈:开始唱的时候,可以闭着眼,微微低头,咬字过渡要柔,到这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时,加一个小孩儿歪脑袋的动作。)

【当我渐渐的长大】

(沈妈:表情缓缓睁开双眼,看向远方。这句的情绪很难处理,你要抓住一种感觉,每个人都有17岁,正值这个年龄,是未来可期的感觉,30或者40岁的人呢,是一种回不去的感觉。)

【门前的那些茉莉花】

(沈妈:这里可以把头低下摇一摇,做一个感叹的动作。)

【已经慢慢的枯萎不再萌芽】

(沈妈:唱到这里一定要把情绪含住,接着唱下面四句时,眼神要和观众互动,声音和情绪都要收住,等进副歌彻底爆发。)

【什么样的心情】

【什么样的年纪】

【什么样的欢愉】

【什么样的哭泣】

当沈健在脑海中,第一次听到这首异时空的歌曲时,就被深深的感动。

爷爷在自家小院也种着茉莉花,花开时,沈健经过这片花田,嗅着淡淡的清香。

自己总有一天会长大,会离开小院,去更广阔的的天地闯荡,见不到这片花田,就如同茉莉花在心中枯萎。

17岁正是沈健上高二的时候,自己拥有青春的激情,渴望无限的自由,希望用梦点亮前行的道路,希望用爱拥抱幸福的时光。

有成功后的喜悦,有失败后的沮丧,有激动的泪水,有伤心的眼泪。

赢得足球比赛后,沈健与队友紧紧地抱在一起,一起唱着队歌。全市辩论赛获得亚军时,梅娟伏在自己的怀中哭泣,自己抱着她,一起说着鼓励的话语。

17岁沈健期许着高考之后,18岁期许着大学生活,20岁,25岁,30岁,沈健知道,未来的路,一定有更多的期待。

(沈妈:这首歌的词非常优秀,副歌的第一句就是流行句。听众第一次听歌,不可能把歌词全部记忆,但副歌开头的这点睛一句,瞬间就可以形成听众的记忆点,配合悠扬的旋律,单这一句歌词,就让这首歌具备了流行的潜质。)

这的确是一首流行金曲,是一首能够陪着每一个人,从17岁一起长大的歌曲,沈健明白只有完美的演绎,才能让这首歌,在自己的时空,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芒。

(沈妈:主歌的情绪铺垫,全是为了副歌,你唱到副歌时,必须要将自己对歌词的感悟唱出来,让之前的感情得到升华,听众和你拥有相似的经历,用你的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所以在沈妈的指导下,沈健一遍遍的练习,把握歌词在演唱时的每一个细节,感情早已融入,情绪的累积,只为这一刻的爆发。

进入副歌。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间奏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也随之响起。

无论是不是17岁,这首歌都唱出了清北附中学生的心声。

对于在场聆听沈健演唱的高三毕业生来说,高中即将毕业,随之迎来的是四年的大学校园,这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拥有青春的激情,渴望无限的自由,希望用梦点亮前行的道路,希望用爱拥抱幸福的时光。

喔——,有的观众在喝彩。

哔——,有的观众把口哨吹响。

有的观众在鼓掌。

还有的观众挥舞着荧光棒。

谭潇潇和她的小姐妹举起了昨天下午特意去广告公司制作的LED灯牌。

站在台侧幕布旁的梅娟,在沈健开始演唱前,因紧张而怦怦跳动的心,随着旋律的响起,渐渐地放松。

在距离沈健最近的位置,聆听并观看沈健弹唱,随着词义和曲意,回想起自己的17岁,回想起和沈健在一起的17岁。

渐渐地梅娟闭上了眼,耳边只有沈健的歌声,世界只剩下舞台上独自弹唱的他和自己。

花季的道路,不一定总是欢喜;雨季的蹊径,也不一定只有悲泣。

十八年前,我和你就在妇产科的病房相遇,一十八年的成长,谢谢你,陪我一起长大。

间奏过后,B段歌声响起。

沈健用清新的嗓音再次把观众带回到他们17岁的记忆里。

梅娟静静地听着,回忆着,畅想着……

许多同学和梅娟一样,慢慢的沉浸在歌声里……

沈妈在台下看着儿子的演唱,除了对儿子表现的认可之外,全部都是对晚会主办方的不满和吐槽。

(这灯光,太业余!)

(这舞台,太没效果!)

(也没有个配合演唱的背景视频。)

(这钢琴的音色比家里的那个似乎差些,请谁调的琴。)

(儿子的词曲没问题,可是没编曲,这个意境就差了一点。这种曲风谁的编曲合适,请他会不会便宜一点?)

汪健在嘉宾席欣赏着沈健的演唱,刚刚和谭婧聊天时,聊起了沈健和他的原创歌曲,此时汪健的感觉,有对演唱表现的惊喜,有对词曲造诣的惊讶,还有对小学弟才华的惊叹。

汪健心想,沈健这个年纪的唱功,青涩却不失认真,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可以驾驭这首歌曲,这是天时。

此时此刻以钢琴弹唱的方式,在高中生毕业晚会上唱,应情应景,这是地利。即便换一个舞台,如果有合适的编曲,配合舞台、灯光、现场,只要能把观众听审的注意力抓住,就能获得地利优势。

最后是人和,每个人都会经历十七岁,这首歌合适每一个听到它的人去欣赏,16到20岁的人听的是体会,30到40岁的人听的是回忆。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这样一首歌,想不红都难。

汪健试想,如果换一个播出平台,沈健以更完美的形式演唱这首歌,那么,沈健会不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红遍大江南北?

沈健演唱到歌曲的结尾。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余音绕梁。

沉浸在沈健歌声中的观众,似乎还没有回过神儿,平静了几秒钟,才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掌声。

全场观众站起来了,热烈的鼓掌,长久的掌声。

有道具组的同学,按流程给演员献花,唯一不同于彩排的是,上来献花的同学多了点,大家是发自真心的,真心的感谢沈健的歌声,感谢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沈健捧着献花,向观众致谢,他心里想着什么?

想着:“高中……小爷拜拜了您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