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陈大器的目光中有着质疑,疑惑等情绪……

“名额给他们做什么?”

黄海霞也理解不了陈辰的想法。

他们对望一眼,眼里都有一丝失望。

难道自家孩子,就这么放弃了吗?

之前好几天,待在房间里认真学习的态度,都是假的?

“因为我不需要。”

“名额可以拿来交换人情。”

陈辰语气顿了顿,接着道:“我可以堂堂正正的考上高中,初三不需要再来一次。”

“名额来之不易,你的成绩……”

陈大器依旧质疑道。

“不急,还有两天就是期末统考了,等考完以后,成绩出来,你们就知道,我不是在说大话了。”

陈辰缓缓道。

“就算你期末考,考得不错,这个名额,我也不会轻易让出去的,是不是需要,等你初三再说,这个事不用急。”

陈大器却摇头道。

“要是不给,那些人可能会在暗中使袢子,爷爷,奶奶,小叔,小婶他们都还在村子里过活。”

陈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九十年代的时候,陈家在村子里已经重建了祖宗祠堂,陈家的一些在外头有名有号的人物,都在修建祠堂的过程中捐了钱。

来的那几个亲戚,在村子里陈家祠堂那块,颇有威信。

这年头,宗族也就是个松散的组织,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

但,有些事情,也别小瞧那些老人们,他们很多时候,办事的能力没有多少,倒是坏事的能力没少过。

陈辰的意思就是,用名额来交换人情,他当然有自己的用意。

目的就是为了他们嘴里“彪子”这个人。

彪子大号就叫陈彪,这个年轻人很有管理才能,为人也挺忠心。

前世,陈彪大学毕业在公司上班,过后,就被陈辰喊去他在深城的公司帮忙,多年都忠心办事,为陈辰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彪的家人,族人都不怎样,唯独他这个人,不错。

但陈大器不可能理解陈辰的苦心。

他伸出筷子,夹起一根花生米放进嘴里,很不以为然的道:“他们能怎样?这又不是过去旧社会,这是新社会,我不给,他们还能强抢不成,至于你爷奶他们,更不用操他们的心了。”

“你爷,那是从大河出海口东江市回来的,什么场面没见过?村子里那点小阵仗,哪儿放在他眼里。”

“能帮就帮吧,要是我不需要,那也无妨的,反正搁着也是浪费。”

陈辰道。

“再说吧,过两天,再看。”

陈大器抬起筷子,挥了挥。

“回去好好复习吧,拿个好成绩给我看看。”

等陈辰回去房间以后。

黄海霞有些忧虑的道:“这孩子,有点不对劲。”

“是很不对劲,最近他遇到什么事了吗?”陈大器吃下最后一口粥,这下放下手中的碗。

“谁知道呢,咱们也不要管的太宽,孩子长大了,咱们说对了,他会有逆反心理。”

黄海霞担心道。

“这逆反心理,早就有了,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到现在,快三年了,没见好转过。”

陈大器叹了口气。

“小时候的孩子,多乖,现在……”

黄海霞一想到小时候陈辰那小小的身影,心里就柔软的很。

她经常翻开老照片,回忆着以前的事情,总感觉,曾经的那一切多么美好,在对比一下现在的陈辰……

没法看了。

“一定会好起来的,你看最近几天,他好了很多。”

“王浩杰那件大事,也是孩子无意中发现的。”

陈大器又提到了王浩杰之事。

“是啊,回想起来,太险了。”

“许泽手里也有一份证据,但是他提交晚了一步,并且,他的不是原件是复印件,这个功劳,他没有分到。”

黄海霞一想起这件事,心有余悸。

“许泽要是先一步提交,主任的位置,肯定是他的,那时候,我们在供销社,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陈大器缓缓道。

“但现在许泽没善罢甘休,我看他还要使坏。”

黄海霞担心道。

“新来的主任薛飞鹏,跟他不是一伙儿的,只要我们注意点,他拿我们没办法的。”

陈大器在这方面,倒是颇有信心。

……

距离期末考的最后一天。

各科教师都不再复习功课,主要都是在说一些考试的注意事项。

“尽其所能的发挥,考出你的最大水平,另外,晚上抓紧时间睡觉,明天考试要是谁趴着睡觉,不要怪我不客气。”

祝高社站在讲台上,身高一米八几的汉子,一双大眼睛瞪起来,着实有些吓人,就连那些一贯调皮捣蛋的后进生们,也都低下头,不敢直视祝高社。

祝高社说不客气,那是真不客气!

他很少用竹板子打人,但是他会让人在学校教学楼前面罚站,来来往往的都能看见。

这在学生眼里,比用竹板打手心还要可怕。

太丢面子了!

祝高社一顿连哄带骂的,说罢以后,他让罗永彬维持纪律,便夹着书回到办公室里。

彭志义捧着茶杯,轻轻喝了一口。

他的头发比平时更卷了一些,也不知是数天没洗头发的缘故。

“老祝啊,你这头发掉的挺快,我看你迟早秃顶。”

彭志义慢悠悠的道。

“都是被那些小兔崽子们给气的,一个个的都不给我省心,你看看他们那个成绩,有几个能上高中的?”

祝高社气鼓鼓的将书放在办公桌上。

“尽力了不就是行了。”

“佛尚且只渡有缘人,何况,你只是个凡夫俗子,你连自己都渡不了,还想渡他们?”

彭志义说话依旧慢条斯理的,他就是那种佛系的老师,早年的经历,让他几乎是无欲无求。

“孩子们还小,我能多帮点就多帮点,做了这份工作,我就尽一份责任。”

“这世道,往后日子不好过,孩子们在家乡没出路的,他们多念点书,上个高中,再考个大学,命运就改变了。”

祝高社叹了口气。

他哪能不明白彭志义的意思。

但他又怎么舍弃自己的责任心呢?

他知道,他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收获的肯定比失去的多。

但他不能因为成效不大,就什么事都不做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