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尽管李青做了很多举措来尽量避免伤亡,但随着战线向西南方向推移,伤亡人数还是难免逐步增加。

毕竟越深入蜀中,蜀地百姓对秦军就越陌生,对秦军缺乏信任,很容易就被长期统治他们的乡绅士族蛊惑聚集起来反抗秦军。特别是随着战线向西南推荐,地方土司部族愈发多了起来,土人中会汉语的不多,沟通不便就更加难以获得土人们的信任进而拉拢底层土人。

所以主要伤亡人数来源反而不是来源于攻打城市的攻坚伤亡,毕竟攻城拔寨的任务交给机械傀儡道兵和阴兵了,主要伤亡人数来源于农村解放过程中地主武装抵抗和剿匪过程中的贼匪突袭、游击。

虽然地主武装人数和装备都不怎么样,但零零散散的加起来也有几万抵抗势力,这战斗的次数多了伤亡人数也就累积起来了,虽然阵亡的士兵不多,但每次都有不少人受伤。毕竟去解放农村的队伍里有三分之一是新兵,新兵总是容易范各种小错误,还好解放农村的战争烈度比较低,如果是在正面战场上这些小错误十条命都不够新兵死的。

还好只是战争烈度比较轻的乡村械斗级别的斗争,不少新兵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飞快成长,倒是有的老兵的样子了。

很多时候判断老兵和新兵的差距就在于出手、闪躲的时候有没有犹豫,新兵一般都会犹豫一两下,就这一两下的功夫就决定了生死。

乡村械斗还好,犹豫了一下只是被敌人喘过气了,反手痛打一顿,而对上真正的职业战兵的时候就却是丢了姓名的结果。战场上存活下来的老兵都是老油子,该出手时就出手并且决不手软,毕竟这是你死我活的游戏,活下来的人都是要拼了命让别人死自己活才有可能活到最后的。

新兵除了战斗意识和战斗素养比较差之外,武器装备也差了几筹。毕竟一下子新增了10万新兵和二十几万屯田兵,连长枪长矛都有些供应不足,就更不用说盔甲头盔普及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秦国不是传统的农业国,而是正走上现代化进程的工业国,以当下的钢铁产量,只需要等上两三个月就可以满足30万人的武器装备生产。

这个生产效率甩了传统农业国100倍不止,这就是为什么工业化国家基本都能吊打农业国,双方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能力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不过从某些方面上来讲,秦良玉等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实现了,秦国的确后勤有些跟不上,而且兵力随着战线推移,不得不分散了。但是工程拔寨的还是那批机械傀儡道兵,而且随着后面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机械傀儡道兵加入,秦良玉等人面对的攻城大军数量不减反增。

而且时间是站在秦国这一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只需要两三个月,新兵的训练逐渐完成,新兵的武器装备也供应到位,那么秦良玉他们就要面临10万训练有素的本土作战的援军。

事实上,秦良玉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这10万人带来的压力,毕竟不然这10万人还在不断军训中,但部分新兵已经提前走上解放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尽管暂时还未直接对上新兵大军,但因为新兵缓解了道兵大军和辅助兵团驻防人手不足的问题,而使得道兵大军肆无忌惮地一路攻城拔寨,已经让秦良玉等人苦不堪言了。

正因为秦良玉等蜀中乾军主力完全被道兵大军牵制住,所以李青才放心让新兵上心占区训练,顺便参与农村解放实战练练手。

不过打到成都府,李青就不得不暂时停下脚步,成都府聚集了大量蜀中乾军,而且抵抗意志比较坚定,哪怕是道兵大军一时半会也攻打不下来。

毕竟没有无敌的兵种,经过多次对战,秦良玉等人总结经验还是找到了应对道兵大军的办法。

一个用猛火油烧,另一个是拿大炮轰,这两个办法都可以给道兵大军带来巨大杀伤。

毕竟道兵再强也有极限,一些猛人用刀都能顺着关节把道兵砍散架,就更不用说拿猛火油烧,拿大炮轰了,基本都能把道兵干碎,练维修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不过李青让道兵大军上阵前在身上涂抹漆土防火,基本能大大减少猛火油的伤害,毕竟道兵不是血肉之躯不会一下子就被烧得失去理智,只要减缓猛火油的燃烧速度,就可以让道兵有足够时间找到沙土来灭火,又或者直接化身人形火炬冲向敌军。

乾军终究生产力有限,城里的猛火油不会太多,用的快、用的多的话消耗不了几天就会用完。

至于火炮的威胁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只能趁着火炮间歇的时间冲上去干掉火炮手。

虎蹲炮的威力不足以杀伤机械傀儡道兵,只有千斤重的红夷大炮才能把机械傀儡道兵轰的四分五裂。毕竟这年头的火炮要么是实心铁丸要么是空心铁丸,开花弹和榴弹还没有发展出来,不会爆炸的火炮只有动能伤害,威力起码少了九成。

而且这年头的火炮发射速率非常感人,发一炮得歇菜几分钟,至于迫击炮和速射炮估计连概念都还没有。

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不是轮流着来发射的话,这个世界间隔足够道兵冲到城上让火炮再也发射不出来了。

不过秦良玉显然没有那么傻,好多城市退下来的各位火炮都集中到成都府了,仅仅是红夷大炮就有一百多门,还有其他格式各样的火炮加起来四五百门,正是有了这些火炮秦良玉等人才有底气守住成都,这才有底气不再撤退了,开始打防守反击战。

除了成都是一块硬骨头不好啃之外,还有一个原因让李青不得不暂缓了蜀中攻势,那就是中原又爆发了洪涝灾害。

李青要调动物资来救助河南府的难民,这样调往蜀中的物资就少些,所以只能放慢节奏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