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人在囧途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P>

第455章人在囧途</P>

“前面让一让!让一让!”</P>

二月初,在南边部分地区已经回暖的时候,北方依旧带着寒意,因此来往行人都穿着十分厚实。</P>

不过与其说是行人,倒不如说是工人。</P>

随着朱高煦他们进入山东境内,街道上的人口渐渐变多了起来。</P>

至永乐十六年,山东人口在经历几次迁徙和十几年的安稳后,又重新稳定的保持在了六百多万人口的水平线上。</P>

与此同时,山东的耕地面积也稍微增加了不少,从曾经的五千四百余万亩,增长到了如今的五千九百余万亩。</P>

相信再过两三年时间,山东的耕地面积一定能突破六千万亩。</P>

只是山东人均耕地看似很多,实际上却并不均衡,山东孔家及其姻亲旁系,依旧掌握超过三百万亩以上的耕地。</P>

“你们学校这一届有多少报名太学?”朱高煦又侧头看向朱瞻壑,朱瞻壑不假思索道:“七十二人。”</P>

对于这种事情,只要他们不过分,朱高煦也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现在的吏员素质还不行,九成九以上都是小学毕业。</P>

尽管学习过程中已经知道科技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可相比较科技,他们更在意自己能不能吃饱和暖,能不能当官掌权。</P>

闻言,朱高煦摇摇头,虽然不至于失望,但确实有些不太高兴。</P>

“一千多人就七十二人报名太学,看来他们还是想为官。”</P>

朱高煦倒也没有强制所有人必须进太学研究,毕竟之前他就是这么干的,结果在有了明确方向,基础材料都满足的情况下,居然磨磨蹭蹭十七年都还没将蒸汽机安排进入市场。</P>

到时候朱高煦会让他们知道,什么钱可以拿,什么不能拿。</P>

“告诉王甫,对于一些对实验没有作用的人,给他们安排冷清的位置吧。”</P>

不过在此之前,朱高煦还得看看山东的百姓这些年过得如何。</P>

朱高煦带队继续走陆路北上,巡察不一样的风景和民情。</P>

权力二字,已经深深刻入了人的骨子里,并非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P>

在那些人过去时,他们朝朱高煦一行人作揖表示感谢。</P>

坐在马背上,朱高煦还没开口,旁边的亦失哈便已经开口解释了起来。</P>

“会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实践中去,胜过许多太学士。”</P>

“殿下明鉴,确实需要一年。”亦失哈作揖回应,而后继续道:“至于工价,基本是每日每人十五文。”</P>

朱高煦几乎投入几十倍的资源,结果花费十七年都还没让它出现在铁轨上。</P>

得到解释,朱高煦也颔首道:“这个物资准备需要一年左右吧,工人工价如何?”</P>

“是……”亦失哈答应下来,而这时那些运送物资的马车也走远了。</P>

官道上,一辆辆装满货物的六轮、八轮马车依靠多匹马拉拽运货,时不时提醒前方的队伍。</P>

没了这群人,仅凭吏员肯定是不敢严重贪腐的,毕竟他们是流吏,身后没有乡绅富户那么硬的背景,但小拿小要还是避免不了的。</P>

可蒸汽机的方向早就被他点出来了,近千人拿着比纽科门、瓦特、斯蒂芬森多几十倍的资源,居然还没把这玩意弄出来,这足以说明这近千人的团队里有许多人都是滥竽充数的存在。</P>

朱高煦作为被提醒的一方,他带着人下了官道,来到路旁等待着。</P>

太学是大明朝最重要的地方,中学毕业的学子,但凡加入太学的,都会根据兴趣爱好前往各研究院学习并参与研究。</P>

就当下的情况来看,即便是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的学子,也并不太喜欢名义太学士,实际上干“工匠”活的职业。</P>

闻言,朱高煦缓了一口气:</P>

“爹,这里也有人种红薯!”</P>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清楚朱高煦的意思,当即点头:</P>

太学需要的,一定是对研究感兴趣,能全身心投入研究的那种人。</P>

“这应该是给铁路仓库运物资的工人。”</P>

一路从南京向北,所见到的许多建筑,基本上都是这十几年间修建的,不管是水渠还是束水闸都是如此,因为水泥建筑还是比较显眼的。</P>

要知道,旅行者号机车根本没有得到多少资助,研究它的人也不过几十个人。</P>

即便做着如此简单的工作,他们每天依旧能拿着朝廷开口的数百贯年薪,这让朱高煦压下了强制让所有人进太学的念头。</P>

朱高进去太学看过,有的人只负责端茶递水,对于课题研究什么的根本没兴趣。</P>

万一过分了,与曾经的那群胥吏无二异,那等中学毕业的学子多了,这群家伙也就该交代了。</P>

这些年朱高煦一直在等着收拾山东孔家,而今新政推行结束,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将孔家彻底收拾,结束他们两千年的特权生活。</P>

“前面的让让,这马车装东西多,躲不开!”</P>

至于百姓的生活,只能说比在洪武年间好了许多,毕竟洪武年间需要胥吏与乡绅富户勾结,帮朝廷收税的同时,还会把乡绅富户的税平摊到百姓头上,同时自己还要贪腐一遍。</P>

由于朱高煦将郭琰和大部分孩子随从都放在了通过运河北上的舟船上,因此此时他身边也不过百余名身穿常服的骑兵罢了。</P>

“皇孙的那些同窗进入太学后,做得如何?”</P>

“太学派来了多少太学士指导?”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颔首道:“六百余人。”</P>

如果研究的是炸药、线膛枪等等对基础材料要求较高,而且难以琢磨的课题,耗费那么多钱粮,磨蹭那么多年,朱高煦能理解。</P>

耗费数百万贯钱粮,近千名大学士共同研究的蒸汽机,在热效率上居然还不如英国人在1825年运行的“旅行者号”机车。</P>

前进的路上,朱瞻圻忽然开口,朱高煦闻言当下勒马,随后看了一眼朱瞻圻所指方向。</P>

在不远处,数十亩坡地几乎都种植了红薯,朱高煦见状翻身下马,拿着马鞭走了过去。</P>

在那田间有不少凑在一起聊天休息的人,朱高煦凑近之后询问道:“老伯,你们这红薯是从衙门官田领取的对吧?”</P>

“嗯,有事吗?”</P>

面对朱高煦,坐在田埂上的那群老农显得十分冷淡,朱高煦闻言笑道:</P>

“我们是从江南来的调查的吏员,就是想问问这些红薯种出来的亩产多少,自己吃还是卖出去,您放心,不白问……”</P>

朱高煦说着,亦失哈也跟上来,将一小吊面额一文的近百枚铜钱丢向了他们。</P>

那群老农眼前一亮,回答问题的那个一把抢过揣在怀里,随后表情热切,拍拍屁股起身道:“原来是吏员大人,草民有眼不识泰山,求饶恕……”</P>

老农作揖回礼,朱高煦也轻笑道:“没什么罪过的,回答我问题便是。”</P>

“好好好……”老农笑着点头,连忙把自己身上的衣服穿好。</P>

这个时代干活也会磨坏衣服,因此干活时赤膊上身十分正常,即便二月的山东还有些寒冷,但他们显然是刚刚干完活坐下休息的,身上还热腾腾的。</P>

朱高煦也不急,瞧着他穿好衣服,这才见他说道:</P>

“这红薯是好东西,原本我们不想要的,但衙门的吏员说这东西用来喂猪和吃都不错,所以去年就拿了一些来耕种。”</P>

“去年没种好,但亩产也有四石多,而且它的藤也能吃,所以就先自己吃了试试,感觉味道还不错后,便不想着喂猪,平日里按照村吏教的做法来做红薯吃。”</P>

老农说出红薯亩产,朱高煦略微点头,随后询问了他怎么耕种的,并教导他如何脱毒,最后才继续询问道:“如今收税明白吗,还会不会有以前的踢斛淋尖那一套?”</P>

“现在没有了,其它村子也没听过,就是交粮的时候得给吏员拿点几斤粮食,说两声不容易。”</P>

老农如实交代,也不怕得罪人,毕竟这是十里八乡都知道的事情。</P>

至于十里八乡之外,那就太远了,他这辈子也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P>

“西边有活干,你们没去吗?”</P>

朱高煦颔首继续询问,那老农闻言点头:“去,农忙之后就去。”</P>

“工价知道是多少吗?”朱高煦询问,老农也继续点头:“十五文,不过介绍过去的,一般第一天工钱都得孝敬工地上的掌事们。”</P>

“……”听到这话,朱高煦一点不意外,略皱眉头但还是冷静继续询问:</P>

“这意思是,只要孝敬了掌事,就能在工地一直干下去?”</P>

“那哪行啊……”老农反应有些大,摇头道:“交一日工钱,给你在那干一个月,过往工地都是这样的。”</P>

“嗯,了解了,那老伯你们继续休息吧,我们也赶路了。”</P>

大概了解了下面的猫腻后,朱高煦便作揖告别了这群老农,留下他们还在为那几十文争吵。</P>

朱高煦带着亦失哈和朱瞻壑他们走回了官道上,朱瞻壑见远离了那群老农,这才不满道:</P>

“爹,这群人在下面小偷小摸的,您不管吗?”</P>

朱瞻壑毕竟才十六岁,还是少年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了解了这边的情况后,当下便爆发了。</P>

朱高煦闻言瞥了一眼他,随后才继续道:“你敢保证换几个人,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了?”</P>

“不敢,但我觉得应该换,如果不给予惩罚,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多!”</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