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江左耻辱

“万胜!万胜!万胜!”</P>

“轰轰轰——”</P>

冬月初五,随着山呼万胜的声音响起,江东门外的礼炮声也纷纷作响。</P>

寒冬之中的长江水上,一艘艘五千料马船停泊码头,走下的,是前往日本东征的凯旋之师。</P>

“臣平江侯陈瑄,幸不辱命,东征平乱,斩叛倭二万六千四百二十七级,俘三万六百二十七人,破京都,扶孝仁即国主位。”</P>

身着赐服的陈瑄毕恭毕敬的作揖行礼,码头之上,华盖之下,朱高煦眼神含着笑意,嘴角轻挑,满是自信。</P>

“赏平江侯陈瑄,苏门答腊铜山一座……”</P>

轻描淡写一句话,却震得身后六部官员纷纷跪下:“殿下不可啊!”</P>

当初朱高煦赏西南诸将铜山是在春和殿进行的,群臣想要阻拦已经晚了,但如今当着他们的面,一座铜山又赏出去,这未免也太……</P>

“有功不赏,何以服众?”</P>

朱高煦依旧自信开口,不顾群臣劝谏,抬了抬下巴对陈瑄示意:“起来吧。”</P>

“臣,谢殿下隆恩!”</P>

陈瑄虽然想到赏赐会十分丰厚,但没想到会直接得到一座铜山。</P>

“其余参战武官,将士,皆赏俸钱五倍!”</P>

朱高煦大手一挥,无数武官兵卒纷纷跪拜:“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P>

他大手一挥,便是百万贯消失不见,看得让人心疼。</P>

“灭一个小小日本,也不至于这样吧。”</P>

“殿下对武官大手大脚惯了,真是……”</P>

“我们勤勤恳恳也不见有什么嘉奖……”</P>

朱高煦的大方,让文官们不免小声议论起来,不过朱高煦并不在意,只是对陈瑄、郑峻、杨文、杨雄等人示意道:</P>

“长安门楼与长安门已经设宴,今日诸君共饮,庆祝我军凯旋。”</P>

“臣等领教令……”</P>

一声令下,返程的数千东征将士纷纷下船,跟随队伍前往长安门广场庆贺。</P>

军中百户官以上武官得到了入宫城,前往长安门楼庆贺的机会。</P>

以往地方边军,通常只有指挥使级别才能入宫,但朱高煦开口,却没有人敢于不服。</P>

至于那群跪着的群臣,朱高煦只是瞥了一眼:“平定日本国乱,对日后朝廷与东洲贸易至关重要,所带来的钱粮赋税乃以数百万计,莫要徒生事端!”</P>

能让朱高煦这么说,可见他们的做法已经惹到了朱高煦。</P>

见朱高煦生气,这群人又连忙起身,没有魏征的胆量,也没有海刚峰的铁骨。</P>

无视他们,朱高煦乘坐金辂在兵马护卫下返回宫城。</P>

当金辂经过江东门的时候,街道两旁站满了前来瞻仰当今太子的百姓。</P>

因为还没有开学,中学学子也可以进出学校,特别赶来观摩。</P>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大明的雄壮之师,也看到了那辆承载着大明太子的金辂。</P>

虽然只是看到了马车,但这一幕还是让江淮他们感受到了震撼,尤其是之后的东征大军。</P>

喝彩声、欢呼声络绎不绝,年轻人对他们宣扬国威的做法赞不绝口,女子虽然害羞,却也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们。</P>

从洪武到如今,不过十一年时间,军人地位却从以前的泥腿子变成了如今的军士。</P>

一个“士”字,足以说明他们的地位,毕竟经过多年扫盲,明军整体的文盲率已经从永乐元年的97%,下降到了如今的72%,并且每年都在以3%的速度持续下降。</P>

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现在募兵的政策。</P>

当下的六军都督府募兵都有标准,身高不得低于五尺二,学历必须小学毕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的体能标准。</P>

当然,部分军队的标准会根据所需要的兵种而降低,例如乌斯藏都司及朵甘都司,以及云南都司、旧港都司、交趾都司等地兵卒都可以酌情降低标准。</P>

这些地方的兵源质量不用多说,只有他们才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因此文化、身高之类的标准可以降低。</P>

不过一时的降低不代表一直可以降低,毕竟大明已经迁徙大量西番百姓进入内地,除此之外还在昌都、德格、西宁一带开设小学,教导当地西番百姓读书识字。</P>

西番的百姓,通常都会把孩子送到这三个地方,因为送孩子到小学读书,可以减免一年的马赋。</P>

虽然这样的政策,会导致许多番民常年生孩子来免除交税,但这样反而带给他们的压力更大,最后为了活命,只能听从朝廷的指令,迁徙进入四川、陇西定居。</P>

这些各类标准,注定了在大明当兵吃饷是十分困难的,一样职业有了稀缺性,那就很容易被人吹捧。</P>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泥腿子才成为了军士。</P>

“哔哔——”</P>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P>

哨声响起,行军有序的东征将士开始唱起了《从军歌》,歌声盖过了四周的欢呼声,将士们也兴高采烈的步行前往了长安门广场。</P>

“真汉子!”</P>

江淮没有忘记过是谁把自家一家从农奴解放成百姓的,瞧着东征将士的模样,他也忍不住的喝彩起来。</P>

只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队伍走远,百姓们也自发离去,留下的只有喧嚣过后的孤寂。</P>

江淮感觉一阵失落,整理了一下心情后,便与同窗们走出外城,向学校踏上归程。</P>

很快,东征将士们来到了长安门广场上,而这里也被整理干净,搭起了许多遮阳的厚油纸伞。</P>

随着数千人入座,长安门楼内的朱高煦等人也纷纷入座。</P>

文臣居左,武官居右,人数二百余人,楼内摆桌数十。</P>

长安城头两侧,上千人的宫廷乐队已经准备好了,待朱高煦开口上膳,上千传菜太监便开始传菜。</P>

按酒四品、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等各类饭菜纷纷上桌。</P>

按照朱高煦在永乐三年制定的要求,设宴凯旋之师,每桌要用鹅一只,鸡两只、羊肉三斤、猪肉三斤、白粳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饼九十片,各类水果十斤。</P>

此外,还有有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太禧白等御酒五斤,不管品类,总之要上齐五斤。</P>

以一桌便是一个小旗十人来说,远征归来的将士腹中清汤寡水,正要多吃酒肉,才能宽慰他们远征寂寞苦寒之苦难。</P>

“这一场国宴,恐怕耗费不少万贯……”</P>

“小声些吧……”</P>

文臣们嘀嘀咕咕,朱高煦瞥见也懒得理他们。</P>

伴随着饭菜上桌,朱高煦这才开口道:“奏乐!”</P>

当他开口,殿内的亦失哈连忙让人去通传,不多时城墙上的宫廷乐师们便纷纷奏响跃起。</P>

凯旋之师,自然是要听诸如《象王行》、《得胜歌》等乐曲。</P>

千余人的乐团奏响国乐,立马就将现场的气氛给烘托了起来。</P>

朱高煦拿起自己的酒杯,一手放在腰间,一手对群臣敬酒,语气威严中透露着一丝高兴。</P>

“此次平叛日本,彰显我中国威仪,让四方之藩臣瞧见了我中国庇护藩臣之决心。”</P>

“刚才有人说我对陈瑄的赏赐太过丰厚……”</P>

他的话说出,一些文臣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武官们则是不高兴的扫视。</P>

“我想说,只要对我大明有功之臣,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该有的赏赐都要有。”</P>

“金山银山不足以表示我对你们的疼爱,我已经下了教令,要在顺天府的虎峪筑高台,置功德塔,要让千秋后人看到阵没沙场的有功之臣。”</P>

“对于你们活着回来的有功之臣,我也下了教令,让胡濙在日本的富士山设“寿安镇国碑”,参与此战的将士,都将勒名碑上,永镇日本!”</P>

朱高煦的话,让武官们激动万分,可不等他们念头落地,朱高煦看向陈瑄、杨文等人,继续道:</P>

“陈瑄、杨文、郑峻,你三人累功不可计数,孤要在天寿山为汝等三人修建燕台,铸金身,绘画像。”</P>

“除此之外,还要在你三人家乡盖庙,刻石像,让你三人受千秋香火。”</P>

“臣!”三人闻言脑中空白,反应过来后连忙跪下作揖:“谢殿下隆恩!”</P>

朱高煦此举有些僭越,但谁都知道,朱棣已经有心传位给朱高煦了,因此现在的他,实际上就是大明朝的半个皇帝。</P>

他可以教令,也可以代天子敕令,反正朱棣也不会反对。</P>

“来,再奏《破阵乐》,浮一大白!”</P>

举杯痛饮,朱高煦开始走下金台,穿梭群臣之间。</P>

从午后至夜晚,绚烂的烟花争先恐后的在空中绽放,美不胜收。</P>

这一幕幕被朱棣所得知时,朱棣刚刚返回北京城不久。</P>

他看了一眼,觉得朱高煦这么做也挺好,因此不免对身边的王彦说道:</P>

“这个燕台需要筑,但还是各筑各的比较好。”</P>

“我听说老二手下有一群善于绘画的画师,你让老二派这些人给丘福、朱能、张玉、少师、郑亨、孟善……他们二十五人绘画像,刻石像,在我陵墓前修建燕台。”</P>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