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探宝雉山烟雨中

鄂县城下,苏飞领所部兵将列阵相迎,见了刘琦、黄祖等人后,按规矩上前揖拜见礼,江夏太守黄祖忙一把扶起,上下打量一番后泣声谓道:“季鹏(苏飞表字)!让你受苦了!”

刘琦亦赶上前去,与苏飞执手相看,襄阳一别半年,却已面目全非,尤其是脸颊上这道伤痕深可见骨,若再歪上半寸,怕是性命就得给交待在这了。

细问过方知,这道伤痕正乃东吴主将周泰雁翎刀所留。

当时周泰披重甲、着厚胄,亲率数百丹阳虎贲于半夜时分抢上城头,苏飞闻讯后来不及调集兵马,只带数名从人便赶去阻拦,期间以寡敌众,被周泰率多人围攻,脸颊、后背连中数刀,却依旧死战不退,硬是撑到援兵赶来,逼得周泰亲自参加的这次夜袭以失败告终。

众人感苏飞之忠勇,皆嗟叹不已,刘琦当即表示要上表襄阳,要保举苏飞为安东中郎将,并请黄祖一并署名,后者欣然应之,并笑谓苏飞道:“若无季鹏死战,则我黄家上下必被那周瑜小儿擒去,首级供于其先主孙坚墓前,死不得全尸也!故汝是吾黄家的大恩人啊,以后我黄祖必视汝如己出,但凡有肉吃、有酒喝,就绝不会少你半口!”

黄祖之言貌似在开玩笑,但实则发自真心,刘琦心思转出,怕苏飞受黄家嫡系暗嫉,遂又谓黄祖道:“季鹏虽忠勇,但府君有麒麟儿射,亦不遑多让。其在西陵城独挡江东左都督程普攻势,表现可圈可点,理应嘉勉!”

遂表示要一并上表襄阳,举黄射为东楚校尉。

黄祖闻言,心中大喜,口头自是一番谦让,庞统、文聘等人皆称此乃黄子羿(黄射)应得之赏,不赏不足以平军心也。

黄祖这才讪然作罢,而后叹称今日乃大喜之日,当庆贺之,遂命人去随行船上搬来酒肉香米,在城中摆下筵席、犒赏鄂县守城兵将,刘琦所部人等自是列席同饮,席间两家将校交杯同饮、互诉衷肠,情到深处纷纷举盏起舞、踏步而歌,气氛好不热烈,一直持续到日暮时分,方才酒足饭饱、酩酊大醉回营。

此后数日,在水军舰船的全力协助之下,荆州军气势如虹,沿着长江南北两岸继续往东推进,反观东吴这边大都督周瑜已率水军退回鄱阳,余部周泰、程普等人士气已衰,自知不敌,皆望风而逃,将原本占据的邾县、下雉、蕲春拱手相让。

正当各部兵马分路出动、追击余寇之时,作为最高统帅的刘琦却是忙里偷闲,与庞统、黄玉儿一道,优哉游哉的爬山去了。

从鄂县县城往东沿江而行约五十余里,在与下雉县相交之处,有一座号称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

此山纵横百里,北望大江,南与贯穿整个荆赣地区的幕阜山脉相连。其间峰峦叠嶂,山睿纵横,大小山头数十座,皆风景秀丽,乃是江夏一带有名的游玩闲居去处。

刘琦一行要去的乃是其中一座山头,名唤白雉山。此山高崖陡峭、林木茂盛,北临大江、南接群山,但逢阴雨,便会是一片氤氲缭绕,被时人唤作“雉山烟雨”,算是当地一大盛景。

曾有诗赞曰:翠微深处白云幽,曲径千回到上头,北望烟尘关塞月,西来风雨洞庭秋。

只是今日雨雪方歇,天气依旧是冰冷刺骨,刘琦等人可没这雅兴来赏此美景,他们冒着严寒乃至遭遇溃兵的危险赶来,只为寻找此山的一大出产——铁矿石。

经过长沙、梁子湖等数番恶战之后,火雷对于战争的划时代的意义已得到荆州上下的一致认可,不管是水战还是陆战,都足以改变战场局势。只是这次举大溪城之力积攒多日的蜘蛛雷结果不到半个时辰便全部打完,让刘琦认识到了下一步想要扩大火雷在军中使用范畴,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提高工业产能。

说到提高工业产能,虽然涉及到从材料工艺再到人员设备的方方面面,但无论古今中外,钢铁的产量都是衡量工业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优质的铁矿,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而此时尚不被外界所知悉的是,日后荆襄地区最着名的大冶铁矿便坐落在这座白雉山下。

历史上大冶铁矿最早被大规模开发是在数十年后的黄武年间。

当时已成为东吴大帝的孙权发现了这处天赐宝地,立刻派重兵驻守,并调来海量工匠开采矿石、冶炼精铁,打造出了大批锋利兵器、坚固甲胄,为吴国与魏、蜀交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军械,此地也因此得名大冶。

此后千余年直至现代,大冶铁矿都是中华大地上重要的铁矿出产地。

日后的辉煌尚未到来,眼下的白雉山下还是密林茂盛、虫兽出没,地底的宝藏被掩埋在荒草之下。

刘琦虽然从前世记忆中得知此处有矿,故兴冲冲的带人来查探,但来了之后只看到大山巍峨茫茫,虽然随行的也有懂矿的冶铁匠人,但如果不知道矿脉大体位置,在这无边无际的密林中,也是无法可施。

好在身边有凤雏庞统在,他反应快、点子多,念头转处,立时便有了主意,遂吩咐下去,让随行的玄女卫、影卫四散寻找本地樵夫、山民打探,刘琦等人则找了处背风的平坦处,生起篝火,烧些吃食,暖暖和和的等消息。

不多时就有好消息传来,称在白雉山北麓缓坡上,有两处传说中的古矿坑,一处名龙洞,另一处名铁门坎,据传乃上古先人开凿矿石之地。刘琦忙命随行匠人前去勘探,很快便回报称:此处确乃铁矿无疑,且开采便利、储量丰富,实乃世间罕见之良矿也!

刘琦闻报大喜,当即派兵将矿坑附近山林严密看管,不许闲杂人等靠近,而后又急急赍书大溪城,请匠作令马钧调更多工匠前来勘定矿脉,以便下一步组织大规模开采事宜。

书去仅数日之后,大溪城便有大队工匠赶到,领头的正是匠作令马钧本人。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