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二个人

温鑫说,这条信息不但被人从手机上删除了,而且在云端上也被删除了。

他本来觉得顾之树没有删除信息的习惯。

因为顾之树手机上和人对话的内容甚至能够查到一年半之前,完全没有删除记录的样子。没有再前面的消息,是因为顾之树一年前换过新的手机。

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手机进行了复原,才意外发现了这个陌生号码与顾之树的聊天记录。

“让我看看他们聊了些什么。”

南牧接过温秒的手机,看到温鑫传过来的数据。

对话发生在顾之树失踪的当天,也就是说,这个发陌生短信的人,很可能就是在顾之树死前最后见到的人。

温鑫说他在顾之树的手机里已经搜索了一遍,确认了这个陌生号码之前不曾和顾之树有个联系。他还侵入了通信运营公司的内部系统,但因为这个陌生号码是个无登记的电话卡,所以没能查到关于使用人的信息。

4月19日14:02分,【陌生号码】先给顾之树发了消息。

【陌生号码】:顾之树。

过了近十分钟,顾之树才回复了第一条信息。

【顾之树】:?你哪位。

【陌生号码】:你一直在找的人。

【顾之树】:?

【顾之树】:你哪位?有事?

【陌生号码】:你们不是一直在找我吗?今天我会在桂子园广场等你到15:00。

【顾之树】:你知道?你究竟是谁?

【陌生号码】:见了面,你就知道了。

这里顾之树给对方拨了一个电话过去,但对方似乎挂断了。

【顾之树】:鬼鬼祟祟,有什么不能直说?

【陌生号码】:想知道答案,你就来。对了,你的手机被装了定位软件,别带。到桂子园广场的南门路口第一个路灯我不想见到任何其他无关的人。

这里大概间隔了有5分钟,可能是因为顾之树一直没有回复的原因,所以对方又发了一条信息。

【陌生号码】:你也可以选择不来,那我以后都不会再联系你。

【顾之树】:好,我现在就来。你等我。

【陌生号码】:我只会等到15:00。

【顾之树】:好。

消息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后面应该就是顾之树将手机放在病房,独自离开的事情。

“顾之树失踪了之后,为什么没有人提起这件事呢?”温秒不解,“这人信息发得不清不楚的,顾之树就一点都没起戒备心吗?”

“没有人提起过这件事情,或许是因为事发突然,顾之树没来得及告诉其他人……南牧想了一下,“你让温鑫把顾之树和苏郁的聊天记录全都拉出来,如果苏郁失踪确实和顾之树有关的话,那顾之树很可能和苏郁聊起过这件事。”

“好。”温秒给温鑫发了消息,很快得到了那边的回复。“温鑫担心顾之树也删过和苏郁的聊天记录也可能被删除过,所以他正在进行恢复,等恢复好了一起发给我们。”

南牧正在地图上搜索桂子园广场的具体地址。听到温秒的话,他皱了皱眉,“顾之树应该没有主动删除过信息,这条陌生的短信不可能是顾之树删除的。”

温秒看他,“为什么这么肯定。”

“不符合顾之树的行动逻辑。”南牧将手机调转了一个方向,只给温秒看。

地图软件上显示,从医院开车出发到桂子园广场,需要将近半个小时。

“假使顾之树发完最后一条短信后,选择立刻出发,也已经是下午两点二十了。他不带手机,至少需要准备钱和路线吧。打车可能遇到堵车,坐地铁还需要研究换乘。对他来说,下午三点之前赶到桂子园广场的整个过程都处于一个非常急迫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有人在走之前还想得到删除短信吧?何况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回不来,从目前我们看到的这个信息看,这段对话也完全没有透露出任何有用的价值,他又为什么要立刻删掉这段信息呢?”

有点道理,温秒点头,“那这个删信息的人又会是谁?”

“手机没有离开医院,而且这个人只删除了顾之树和陌生号码的信息……所以删除的人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南牧揉了揉眉心,“第一,要知道这个号码和顾之树聊了天,所以才会过来删除短信;第二,要在顾之树的父亲来医院之前,过来把短信记录清除;第三,这个人出入顾之树的病房很正常,至少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让南牧这么一分析,温秒也反应过来,“啊,难道就是给顾之树发消息的这个人?除了他,还能有谁百分百的知道顾之树什么时候聊天,什么时候离开呢?”

“不。”南牧摇摇头,“不可能是发短信的这个人。如果是这个人,那么TA必须要在顾之树离开之后,再进来删掉短信。然后从这里往桂子园广场赶。这会出现两个问题。”

“什么问题?”

“第一,TA要如何确保自己在删除短信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病房里突然有人,没办法立刻进去,而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那么TA就没办法保证自己一定能在下午三点前赶到桂子园广场。”

“第二,短信上说,TA在桂子园广场的南门路口第一个路灯然人流不多,但如果TA就是删短信的人,那按照TA的计划,TA必须先去桂子园广场,将手机放在指定的地方,然后来到医院,和顾之树发短信,等顾之树离开。然后删掉短信,再赶往桂子园广场。这部手机将离开TA的视野起码超过两个小时以上。你能保证一部手机离开你视野两个小时之后仍能待在原地吗?”

“所以我觉得删短信的人不会是发短信的人,因为整个过程的风控成本太大。我倒觉得……TA很可能不止一个人,至少当时,在医院里一定有一个TA的帮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