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回 四海茫茫欲何去?

“建宁三年,陛下铸四剑,文曰中兴。一剑无故自失,如今只余三剑。今日赐剑,足见陛下宠幸之盛,叔兴啊,汝当……”

伏完的话语萦绕在耳,羊安却是神游在外。

剑铭见人志。武帝的八服剑、王莽的神圣万里伏、更始帝的更国剑、安帝的安汉剑,无不印证着这样一个道理。

而手中这把与自己同岁的中兴剑,何尝不代表着当初那个登基不足两年,年不过十五的年少天子的雄心壮志。

奈何终究事与愿违………

客观来说羊安从来不认为刘宏是一个圣明的皇帝。作为诸葛武侯口中亲小人远贤臣的代表,他开西园,流连不穿衣服的泳池派对。在禁中办市集、乘驴车、使狗穿官服、谓宦官父母。卖官鬻爵。将国库挪用至内帑。种种荒诞,层出不穷。

然而羊安却晓得,一个领袖私生活的奢靡混乱,断不至于使一个强盛的王朝轰然倒塌。

毕竟当今天子虽沉迷享乐却未因此耽误国事,他在位二十余载,大赦天下二十余次,天下五次大疫,数次施药。黄巾起义,他第一时间组织军队镇压。

而卖官鬻爵虽然看似荒唐,然深层挖掘,其于此时早已发展为世家大族私相授受,相互勾连之工具的察举制而言,便显的伤害有限。

毕竟大浪淘沙之下察举制固然多少能选出些贤能,却也有不少士族家的傻儿子混迹其中。而天子卖官鬻爵的对象也仅是那些世家大族(庶民买不起。)。

前世某些公知曾诟病刘宏没有实权。羊安不晓得熹平六年,一纸诏书,五万幽、并边军精锐征鲜卑算不算实权?

也不知道,中平元年,一纸诏令,先后征卢植、董卓两位领兵在外的中郎将槛车,压廷尉,减死一等,这又算不算实权?

但他却晓得,从没有哪个天子权力大到将国库挪作内帑。

也有人诟病刘宏是傀儡。羊安不晓得怎样的操控者,因着一纸诉状,竟跪地痛哭向傀儡求饶?

也不晓得怎样的操控者,畏手中傀儡如虎,因担心私产被揭而劝阻傀儡莫要登高?

但蒙蔽与操控,这两个词,他自认还是能区分清楚。

也有诟病说,黄巾起义造成了军阀割据。羊安是不晓得,自中平元年至今,有哪个太守拥兵自重,又有哪个太守敢割据一方。

他只晓得即便复置州牧,朝庭用人亦是慎之又慎,甚至还留有人质。

还有人说汉末朝廷收不上稅。羊安是不晓得,于县、郡、中央各级政府机关,各地人口、土地皆有登记在册;且县、郡计曹每岁末须往上级机关上计。这种情况下,若不按时向朝廷缴税,这太守、县令还能不能继续留任。

但他却晓得,平黄巾、抗羌乱、治大疫、修南宫这桩桩件件都是要钱的。朝庭收不上稅?难不成这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至于隐瞒土地,这和朝廷有关系吗?朝廷并不在乎土地在哪个名下,他只管按在册土地问责太守、县令便是。

至于隐瞒人口,奴婢固然因其数倍于民的算赋、口赋时常成为地主阶级隐瞒对象。然这毕竟是少数。基数更大的雇农、佃农,其赋本就自行承担,又有何隐瞒必要?

诚然,如今之税收日渐枯竭。盖其真实原因,乃是封袭制下,越封越少的土地,和越封越多的诸侯、食邑。要知道此时天下有二十余个郡国,数百个大小侯国。要知道汉律郡国内不置侯国。要知道全国如今不过百余郡,千百余县。

当然还有小冰河期持续不断的天灾造成的粮食减产。

这,才是导致东汉逐渐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

当然,还有依托于察举制不断壮大的士族阶级对于土地的极致侵占。他们把东汉初,家家有私田的境况变成了如今人人为佃农的局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