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赤壁赋

大明

”文能旷古烁今,功能流芳百世,这苏东坡真的绝了。”

朱元璋也很是感慨。

而和刘朱二人深有同感的还有历朝历代间的许多人,一时间对苏轼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

大秦

”水利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一如都江堰,一如郑国渠。要是多几个像苏轼这样的人,大秦何愁不兴盛?”秦始皇对此很是惋惜。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相逢大秦朝。

秦始皇以为,这个名单很清晰地释放了一个信息——苏轼能和这些治水达人并列,足以可见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之大。

除了这上面已经提及到的李冰,这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不禁又让秦始皇想到了一个名字,和那个名字所代表的那段过去的岁月。

战国,何谓战国?因为战争是这个时代唯一的主旋律。

除了战争之外,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还有无数阴谋阳谋。

当年韩王派遣水工郑国去秦国修渠,西引泾水向东引入到洛水里,从西向东全长三百余里,这不是一个小工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派出水工郑国,这是一个韩王的阴谋,而来到泰国后的水工郑国果然不负厚望,成功得到了当时还是秦王政的自己的信任。

然而,这却是一场疲奏的阴谋,而在阴谋暴露之后,它又变成了一场令秦始皇无法拒绝的阳谋。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他依然清楚地记得郑国说的这番话,但是他愿意为此心甘情愿吃亏。都江堰不必多言,一个李冰,就已经让秦朝尝到了水利基建的甜头。

于是他下令继续修建。

是的。秦始皇从来都不会拒绝一个有足够长远利益的提议,而秦朝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壮大自己的机会。

这个阳谋,秦朝接了。这个阳谋,秦国接了。

这个哑巴亏,秦始皇吃得心甘情愿,而这个哑巴亏,一吃就是吃了十年。十年,整整十年,直到公元前236年,郑国渠终于修建完毕。渠成之日,关中变成了千里沃野。

用十年的哑巴亏,换来了关中平

原的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笔买卖到最后还是秦朝合算。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秦始皇心下冷哼,韩王以为这一举措是为“疲秦”,然而殊不知,这更是在“强秦”,帮助秦国继续壮大。

而在郑国渠修建成功不久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继续钳制住秦国这只猛虎了。

韩国送出如此的“大礼”,秦始皇自然要给予丰厚的回报。这只猛虎磨爪之后第一个灭了的,就是韩国。

“扶苏,将来待朕百年之后,当以宋朝为鉴,切不可因所耗人力,物力之巨而荒废了水利建设。”

秦始皇话锋一转,意在提点。

”诺。”

扶苏称是。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改变的何止是秦始皇,他也成熟了许多。

虽然公子扶苏依然温润如玉,风度翩翩,然而兴许是经过这一年的历练,他的眉目间多了些许与其父肖似的成熟和冷冽。

【你们知道苏轼是什么命吗?】

什么命?

大家刚生起淡淡的疑惑就被天幕新浮现的文字吸引了注意。

“我简直不由得要说苏东坡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治水,就是救旱,不管身在何处,不是忧愁全城镇的用水,就是担心运河和水井的开凿。”

——林语堂

女声激情洋溢:

【其实苏轼不是火命是水命,但也差不多了,他这一生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既如此,那我们不妨在诗词之外,再认识一下苏抗洪英雄·水利专家·轼!】

【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一个冷知识,苏轼的第一个湖,不是西湖,而是东湖。】

天幕似乎在与众人热情互动:

【大家还记得苏轼仕途的起点第一站吗?】

“知道啊,陕西凤翔。”刘彻很给面子,敬职敬业地做了一个合格的捧哏。

【当官第一年,苏轼这刚上任的小年轻,倒霉催的,就遇见了大旱。】

苏轼气抖冷。

/>”天幕……天幕你是懂如何激怒一个人的。”

苏轼很是无奈,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不,壮年男子,听见自己被人叫做小年轻……咳咳,虽然当年确实自己年纪不大。

【眼见这种情况,水多则蓄之,干旱则泄之,苏轼心下决定,修湖!】

一个秀美又大气的湖泊出现在天幕上,众人心知,这便是苏轼的东湖了。

”东湖之美不逊于西湖。”刘彻其实还是更喜欢东湖一些,西湖很精致,比起西湖的小巧精美,东湖则更加大气一些,一个字,阔!

【东湖一出,让陕西的八百里秦川又多了一颗美丽的明珠。初出茅庐的苏轼,就已经展现了自己在水利方面的才华。而接下来,在徐州的苏轼,他不仅仅是水利专家,更是一个抗洪英雄。】

”抗洪英雄?”

刘彻对这个名头的由来饶有兴致,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刘彻追寻声音的来源抬头望,直接愣了神。

刘彻看到了什么?

“快看天上——!河水决堤了!”

有人声嘶力竭地大声呐喊。

只见肆虐的洪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从山谷奔泻而下,滔滔大水就像一只凶猛而饥饿的老虎,顷刻之间,就将一个村庄吞食殆尽。而后,没城淹田如入无人之境。

这场景令人心生绝望。

”不,不——!”

还有人瞳孔猛缩,看到此景一下子就被拽回到了当时遭遇的噩梦里。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到底谁来救救他们!

刘彻不知道可不可以救他们,说实话,对于刘彻而言,这是他此生第一次…第一次看见真正的灾难降临。

战争?那是两个国家间的交战,是人祸,怎么可能和天灾带来的感触一样呢。

再不是从前那般隔着一层又一层的文书,百姓的流离失所,造成的巨大损失都可以在由下至上的层层递转中变了味道,它们除了是灾难本身,是是朝臣可以用来互相抨击的筏子。也是……

也是他用来进行帝王权衡之术的工具。,那轰轰隆隆的声音在拍打着岸边的同时,也在拍打着他的心。

身为一直养尊处优的太子,而后又成为富有

四海的天子,对于苦难,他其实一直没有真切的实感。而现在,他感受到了。他用眼睛亲自看到,用耳朵亲自听到。他甚至觉得自己似乎已经闻到了那,来自浑浊河水的——水腥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诗句啊,不仅适用于瀑布,更适用于特大洪水。】

众人回神,方才想起了刚才的可怖景象只是呈现在天幕上的幻象。滚滚黄水奔泻而下,这场面可不就与李白诗句极为相似?

“都什么情况了,您还有心思调侃。”

李白喃喃。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天幕,无论什么情况,似乎没有什么是她不能调侃的。即使是在天灾面前,她也可以戏谑地拿出一句诗来。

不可否认,这多多少少冲淡了因为看到洪水而引发的一干消极思绪,比如恐惧,比如忧愁。【熙宁十年,苏轼知徐州,诶,到了第一年,这倒霉催的,您猜怎么着?】“又遇到洪水了呗。”

不用别人说,苏轼自己翻了个白眼抢答道。

【熙宁十年,这一年的雨季似乎比往年都要长。听闻黄河于曹村决口的消息,黄河决堤,来势汹汹。苏轼敏锐地嗅到了不妙的味道,于是他组织军民在城中积蓄土石、干草,用来加固城墙、填补缝隙,努力将防洪工作做得多一些,再多一些。】

【但是很不凑巧——】

徐州危!

天幕上浮现三个血红的大字和一个巨大无比的感叹号。

【八月末,黄河直逼徐州城下,徐州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正处在黄河下游,一旦城墙倒塌河水冲破徐州,其后果不堪设想,徐州将成为一片汪洋。这就是现在苏轼面临的局面,说是危在旦夕也不为过。】

众人眼见着黄河的水位越来越高,徐州的人心也开始动乱,到处充斥着吵闹喧哗的声音,有许多富人意欲出逃。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身着官袍的苏轼登上城墙大声疾呼,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

“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苏轼猛地甩了一把满是泥泞的袖子,他的官袍已经很沉重了,随便一拧都能拧成水来。

寥寥几句,掷地有声,不弃城而逃,这就是苏轼的承诺。他的语气十分坚定,见连身为最高父母官的苏轼都没有弃城而逃,有许多跟风的百姓默

默放下了手里的细软。

【苏轼身先士卒,即使家就在城里,也效仿大禹之举,过家门而不入。人物的调配,城墙发布防,桩桩件件都离不了苏轼的调控。终于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九月二十一日,全长近千丈的堤坝宛如一个奇迹,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苏轼和徐州军民筑起了一道防洪大堤。】

【建成之日,它便派上了用场。洪水正面遭遇堤坝,想要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堤坝表示:不约,婉拒了哈。于是堤坝狠狠地将洪水拒之于墙外。】

q版更可爱,洪水小人敲门,堤坝开门,反手就是一巴掌,把洪水拍走。一双手掌来会摇动,很是潇洒,

上书:拜拜了您嘞

“噗——”

婉拒了哈,拜拜了您嘞,笑得不行,刘彻嘴角疯狂抽搐。

【黄河很狼狈,黄河不甘心,但是它进不去。就这样又僵持了半个月,洪水才渐渐退去,长达70余日的徐州抗洪终于大获全胜。待到洪水彻底退去,,苏轼等人特地在毁坏严重的东门上修建了一座城楼,以黄土粉刷墙壁,取五行中土能克水之意,取名为“黄楼”。】

【第二年的重阳节,苏轼登黄楼,度重阳。酒阑兴尽之际,看着眼前的海晏河清,回想去年的灰头土脸,苏轼不胜感慨,唯有赋诗一首,聊表心情。】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开头就介绍了自己的去年的经历。

待看到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镭。

众人不禁会心一笑,谁能想到苏轼还有这样悠闲的一天呢。”苏轼总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姿势品味人生苦乐。”

秦始皇暗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