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阿房宫赋

书房里,两个人,一人立于书案前,天幕配字崔郾,一人悠哉踏进书房,配字吴武陵。

“广略兄啊,我老了,给你推荐个人才。”人未至而声音先至。

只见吴武陵站在书房,拉过了崔郾,献宝似的就拿出了书卷:

“前些日子,我发现许多书生都在讨论一片文章,好巧不巧,您猜怎么着,正是这次这次要参加考试的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

“杜牧,王佐之才也!我来给你读一下,写的太好了。”

说完罢他扬眉拈须地涌读起来,那叫个眉飞色舞,声音洪亮,语气激昂又夸张,诵读中不乏炫耀之意。

大唐“哈哈——”

李世民捧腹,发出一连串欢快的笑声,他的眼泪差点笑出来,靠在长孙氏的肩膀上,“不行,太好笑了。”

吴武陵的表情极具戏剧化,跟随文章的节奏时而神气,时而沉痛,端的是十分生动。被逗乐的不止有李世民,朝代之间到处洋溢快活的空气。

哪有那么夸张啊……

吴武陵本人在自家小院,看着天幕上自己的”表演”,心里尴尬的要死。

崔郾虽然不像吴武陵这样,但看到自己和吴武陵一唱一和的场面,他也很是不自在。

崔图边听边点头,听到精彩处,他不禁拍案叫绝,拿过书卷来仔细翻阅。

“杜牧之才可当状元,怎么样?”吴武陵趁热打铁,向崔郾暗示道。

“嗯……”崔圆面露难色;“好是好,但是状元已经有人选了。”

“那第五呢?”

崔郾不应。

见崔郾没有回应,吴武陵有些生气,情绪激动之下他的胡须都在抖动:”第五这个名次还不行吗,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

话音刚落便作势要去夺回,崔郾忙护住书卷,有些无奈:

“我这不是听人说杜牧为人比较放纵不羁嘛,但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第五。”

他应承了下来。

大唐扬州

“科举第五名,十三郎真厉害。”

见杜牧神色不佳,花楼里面的姑娘表示,夸人,我们是专业的。

杜牧是怎么想的呢,他一时尬住了,连身边人递过来的酒也不喝了。

这名次内定,本来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自行卷、公荐流行以来,内定便成了常态。

别的不提,就拿王维王摩诘来说,他能当上状元,也少不了太平公主的帮助。

但是,怎么天幕这么说出来感觉并不光彩呢。

大汉

“内定名次,此举有恐怕失公平。”

刘彻不太喜欢这样的做法。

文采斐然是一方面,治国能力则又是一方面。

虽然还不知道科举为何物,但是如果仅凭一篇诗赋就能内定了第五名的席位……

这感觉好像还不如朕选拔人才的方式耶。

【科举考试,隋文帝首创,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科举,承袭隋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称之为科举。】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天幕列出了分科考试的具体内容。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刘彻为之咂舌,“这考的过来吗?”

虽说是分为两类,但是具体的考试科目多达五十多种,然而刻彻自己选拔人才也就两种手段,一种人才由地方推举,一种出名了的由朝廷征辟。

思忖片刻,刘彻让人招来一个专司书记的小官。

“接下来天幕说的每个字你都要一字不差地记下来。”

他特地叮嘱道。

还是有可借鉴之处的,自己和大臣们再琢磨琢磨,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当朝情况的选官制度。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这画面里的崔郾,正是主持杜牧那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但是唐代取士,不仪看考试成绩,还需要有名人推荐,杯之为“公荐”。考生为此纷纷异走,向名公世卿及文坛名宿投出自己的代表作,即为”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秦始皇细细听着天幕的讲解,这个科举制度为困围于军功爵制度的他带来了一个新参考。如果运用得当,想必六国之人都能尽数归秦……

【唐朝“公荐”

取士,主考官凭借“公荐”名人的推荐和自己的评判进行给进士排名。这是唐朝在隋代科举之路上的进一步创新和探索,试图弥补一试定去留的缺陷,将更多人才吸纳进来。】

秦始皇闻言,双眉拧在了一起。

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公平,但是这又是自荐,又是他人推荐,反倒冗杂,平添了许多”人”的主观因素。

一开始还好,到后期难免会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

他心下评判道。

不是所有人都像杜牧这般,对于那些没有门路的考生而言,却是增加了做官的难度,反而变成了不公。

大明

“所以咱才和伯温先生定了八股的方法来取士。”朱元璋对此颇为自得。

明确制度,明确文体,统一化,规范化,有才识的人只需要考就完了,哪需要像唐朝那般需要奔走。

“那些徒有虚名的都不行,咱可不需要只会写诗词歌赋的花架子。”朱元璋不屑,直接指指点点。

【崔郾其人,其实是公认的有识才之能的人。一双慧眼,为朝廷选拔诸多人才,后来官至宰相的就有十多人。】

【所以才说杜牧的待遇是多么招人恨呐。有二十多位大臣为他背书也就算了,还有人为了他亲自找上了主考官。】

确实,这待遇简直不要太好,怪不得连天幕也嫉妒。

虽然刘彻作为皇帝不用考试,只有做考官的份儿,但是他深以为然。

【就这样,杜牧以第五名的身份走上了新征程。然而,晚唐的政坛李德裕和牛僧孺两党互斗,此时的朝堂恰如一个政治旋涡,一步踏错,就是无尽深渊。】

你都写到晚唐了,为什么还不告诉我们太宗是谁啊。

听到这里的初唐众人大大无语。

晚唐是政治旋涡,他们这边就不是了吗?这边踏错也是要死人的!

偏心眼子,我们可是第一啊!

他们异口同声地在心里暗骂。

【牛李党争长达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漫长的一次朋党之争】

四十年……不是四年,不是十四年,居然是四十年?初唐大臣们有被这党争之久震惊到。

想到近来暗地里硝烟弥漫的太子和秦王

之争,而后因天幕言论产生的心中波澜消停了。

众人心知,不管天幕如何,但是他们所在争端的时间怕是不会像牛李党争那样久。

说句大逆不道的,现在的皇帝李渊都很难再活个四十年吧。

其他时空

“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唐文宗李昂如是感慨,心里很不是滋味。

丢脸,丢到所有人面前是什么感觉。牛李两党斗得死去活来,一党在朝,另一党便讨不了好,纷纷被贬至外任。

被点到名的牛僧孺和李德裕同样觉得面上无光……但斗了这么久,架到了这一步,一荣(具荣一损俱损,谁能甘心向另一党服软?

【很不巧,杜牧和那个和他同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一样,初入政坛,就走错了路。】

这水,是真的深啊。

李商隐心有余悸地点点头。

【杜牧刚来,可能人也比较实在。牛僧孺找他当幕僚,他还真去了。这可就戳到李党了,李德裕寻思,你我两家是世交,你居然背刺我!】

【要知道李德裕可是把他当自己人看,早在杜牧没有中进士的时候,他就采纳过杜牧的建议】

李德裕点头,找到了依据。

是啊,真不能怪他不用杜牧,是杜牧本人蛇鼠两端。

【于是当李党势大的时候,杜牧待遇并不好。他也努力过,向李德裕献策。但这举措,让牛党也不爽。牛李党争之事大于一切,可惜杜牧没认清,带来的结果就是两党准也不用他了。】

牛僧孺此刻和李德裕心意相通,可不是嘛,这小杜有二心,再怎么喜欢也只能放着当花瓶了。要是起用他,结果转身又背刺了自己怎么办?

我们党争不是闹着玩的儿戏,牵一发动全身。

牛李二人打心眼里发出了相同的感慨。

大唐扬州

杜牧心下涩然,虽然眼下他的上司准南节度使牛僧孺对他不错,但是可能确实有天幕说的缘故在吧,他并没有什么施展抱负的机会。

喜欢,却不用,这真没地儿说理去。

【说起来,比起文采,杜牧也许更精通军事一道。杜牧曾经注解过十三篇《孙子兵法》,自己也有《原十六卫》《罪言》

《战论》《守论》等军事方面的著述。”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在需要平叛之时,他屡进谋略,采纳之后无一不是得到了好的结果。】

天幕滚动播放了杜牧关于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文章。

“如此人才,怎能弃之不用!”李世民十分欣赏杜牧的策论,不由起了爱才之心。看见杜牧深陷党争,不得重用,他心里着实气恼。

少顷,他叹息道:“可惜,竟与我隔了许久。”

大汉

“武之所论,大约用仁义,使机权也。”

以仁为本,仁民爱卒,选帅用将,要充分信任。刘彻逐字念道,心中有所触动。

放权,打仗一定要放权,可不能跟隋炀帝学。

【然而——因为站队问题,杜牧的仕途其实从一开始就被断送掉了。所有人都知道杜牧有大才,但是谁都不敢重用他,以至于杜牧一生少有机会施展自己真正的才华。】

天幕出现了杜牧的身影,镜头拉近,他抬起头。

颜值暴击。

一张丰神俊朗的脸,轮廓分明,鼻梁高挺。但是幽微摇曳的烛光似乎磨去了些他脸上的棱角,他的眸子里泛着微微的疲惫,眉宇间又带着掩饰不住的落寞之色。

哎呦,隋炀帝的那张大脸招人恨,但是杜牧怎么这般招人疼呢。少女们又善心萌动了。

“杜郎…”杜牧身边的姑娘看着他眼泪汪汪。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