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前7

第七名:

刘基上榜理由:刘基自幼天资聪颖,敏而好学,据传他少时读书可以一目七行。要知道古书都是竖行排版,字迹较大,这没有很宽的视域和领悟能力是绝难做到的,可见其才。民间一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俗语就足以证明其地位,不过小编以为老刘也就比老诸强那么一点罢了。因为当年刘伯温加盟朱元璋团队比较晚,致使前期老朱的艰难创业阶段没老刘什么事,刘伯温为朱元璋效力时他已经50来岁,只是帮老朱摆平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两股势力,不过这最后两位也确实是硬骨头,不好啃。所以刘基对大明的建立还是很有功的。

另一方面也鉴于朱元璋打天下时,元朝也确实腐朽的很,基本没什么战斗力了,所以他的统一相对容易一点。不过刘基在大明建立以后,也做了不小贡献。比如他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平反冤案,禁止滥杀等,刘基还在整肃朝纲、严明法纪方面出了不少力,他还建议实行卫所制度,并对《大明律》的制定起到了决定作用。只是后来和朱元璋有点君臣相互猜忌,很早就辞官,刘基为朱元璋服务也就十来年,也就是说,大明刚建立两年,老刘就退休了。

第六名zusi.org 狐狸小说网

包拯上榜理由:包拯又称包公,包青天,是历史上清官的代名词。要说包拯对大宋的开国没有贡献,赵匡胤打天下时他还没有出生,但不要小看了这位,如果没有他,大宋就不叫大宋,他可以说是大宋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因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如果没有廉政,是非常危险的,黑老包就是专搞这个的,他执法如山,一脸铁青,从不徇私情,有了他,北宋前期才政治清明,富强繁荣。可以说,包公为国家出了大力,但鉴于他被戏剧化太很,比如陈世美事件就是虚构的,所以他在功勋上就丢了不少分。但包拯这人非常忠孝。他期初是在建昌县当县官,因父母年迈,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干脆辞官回家赡养父母。

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建草屋守孝,直到守丧期满,还是不忍离去。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授命,再次到AH天长县当县官。由于他县官当得确实出色,才一步步调到京城,入主开封府,后升任龙图阁大学士,世称“包龙图”,他既然对父母百般孝顺,入朝之后对朝廷对国家也是绝对忠心无二!他一生破案无数,惩治贪官无数,得到黎民百姓的高度评价。

第五名

寇准上榜理由:作为宋朝的第二位上榜人物,寇准也绝非等闲之辈。尽管他由于年龄原因,也没有成为大宋的开国功臣(这也是他仅排第七的一个硬伤),但他对大宋的贡献也是一等一厉害。寇准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得到了太宗皇帝的重用,一直做到宰相的职位,实在是实至名归。他一生就办了一件大事,不过这件事可称为是世界级的,足以彪炳史册。就是后来被称作的澶渊之盟。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攻打宋朝。一向以文治国的大宋朝廷慌了,许多人主降,还建议迁都金陵。这时寇准站了出来,寇准说必须坚决抵抗,才有胜算,绝不能投降!关键时刻他起到了稳定军心民心的作用。接着寇准派探子到前线侦察情况,根据对敌情的分析,制定了一套实用的抗敌方略,派兵迎敌。寇准还特别强调,为了鼓舞士气,让真宗皇帝亲征。皇帝应允,亲率大军,渡过黄河,宋军士气大振,英勇冲杀,果然大败辽军。

之后,寇准建议乘胜追击,收复幽州等失地,但宋真宗又受了妥协派的影响,无心恋战,意欲撤军。结果宋辽在澶州城下签订停战协定,便是“澶渊之盟”。宋朝为了寻求和平,在战胜了的情况下,签订了不利于自己的合约,答应每年给辽国进贡。表面看是屈辱条约,可事实上却给宋朝带来了一百多年和平,宋朝趁机发展,达到了华夏历史上的空前繁荣。一件事给一个国家带来一百多年的和平,功莫大焉。而且不要简单以为澶渊之盟宋朝吃亏了,不然,宋朝并没有吃亏,因为宋朝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纸币的,所以每年给辽国进贡时未必用真金白银,可以用纸币,大宋是当时世界的轴心,当然也控制了汇率,用自己发行的纸币给人交易,汇率自己说了算,这结果,你懂的。所以大宋在这件事上也并不吃亏。而这百年的和平,都跟这一仗有关,没有寇准,就没有这一切。

第四名:

诸葛亮上榜理由: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南阳郡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其时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游学,三人读书都力求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诸葛亮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常常从容地抱膝长啸,曾对其他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言。后来孟威欲北归故乡,诸葛亮对他说:“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遨游就好,何必回到故乡呢!”

本来按才干或者功勋的话,诸葛亮是很难上榜的,在那些关于老诸的那些传奇基本都是虚构的,比如舌战群儒就不存在,诸葛亮只是起到一个通讯员的作用,草船借箭是孙权误打误撞搞的,火攻之计是黄盖搞的,诸葛祭风就是空穴来风,木牛流马是老罗的“发明”,空城计是姜维的临时冒险式发挥等。他要是真有水平,还会有夷陵之战的惨败?或者这一仗如何会发生?别给我说是刘备不让他管这事。也就七擒孟获和六出祁山比较靠谱,不过这两件事特别是后者基本就是劳民伤财,没什么功绩可言。再说了,孔明辅佐刘备打造的蜀汉只是个很小的国家,而且就存在了43年,所以老诸的功绩或者才干比之其他名臣实在汗颜。

不过孔明先生上榜一定有他的理由,他上榜主要是因为他对蜀汉江山,对刘氏两代的耿耿衷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后人对他的最高荣誉!他也是本排行榜中唯一作为华夏非主干王朝的大臣上榜的。

第三名:

姜子牙上榜理由:姜子牙俗称姜太公,他首先是古代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其次,他又是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他作为大周的开国元勋,为大周八百年基业立下不世之功,但作为华夏古代三大谋略家之一(另两位是诸葛亮和张良),老姜头比之诸葛亮被神化的更加离谱,在《封神榜》里他就是一位大神,连托塔天王都得听他指挥,其实在正史中,他的功劳要小不少:

首先,武王伐纣中正儿八经的大战只有一次,就是牧野之战,当时商王的部队主要是由他打徐州后的俘虏组成,并非商王的嫡系部队,这支临时凑成的部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人心不齐,武王是趁其不备,搞了一次偷袭,把这支杂牌部队打垮了,有点胜之不武,老姜在这次战斗中是否起到关键作用,史书上并未记载;再就是,即便在周朝建立之后,在辅佐周天子的过程中,姜子牙的功劳也要被周公分去不少,所以老姜作为一代名臣,不能排得太靠前。

第二名:

张良上榜理由:张良绝对是一位奇人,他出身贵族,其父做过韩国三朝拯相,自小胸怀大志,曾不惜重金雇杀手刺杀过秦始皇。张良是中国古代三大谋略家中唯一未被神化的人物,他的事迹在正史上基本都有记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初就是形容他的。他辅佐刘帮开大汉四百年基业,可谓居功至伟,或者说是立下首功。也许你要说是萧何第一,刘邦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留下韩信的是他,最终设计杀掉韩信的也有他,所以老萧功过相抵了不少。也有人说韩信第一,但老韩跟刘基一样,加盟刘邦团队比较晚,老刘前期的艰苦创业阶段也就没韩信什么事。

老韩的主要贡献,其一是暗渡陈仓,但其前提是明修栈道,而明修栈道正是张良搞的。老韩的第二大功是刘邦彭城大战完败后他在齐国开辟第二战场,最后是对项羽的终极对决垓下之围,而这两大功必须得益于张良的下邑奇谋。总之,在刘邦的先入关中,鸿门脱险,转战汉中,收编英布、彭越等各个阶段,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没有张良焉有刘邦?只是刘邦建汉之后,张良就退出江湖了,但也不是完全退出,曾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刘盈即汉惠帝,实行仁政,休养生息,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名:

伊尹上榜理由:跟以上九位相比,伊尹的名气似乎最小,这很正常,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名字,他的名字是后人给安上去的。他的经历确实是最具传奇性的,他期初只是一个奴隶,而奴隶是没有名字的,主人爱怎么叫就怎么叫。不过这个奴隶不简单,他期初只会做饭,给奴隶主当厨师,后来被商汤发现是个人才,于是就被提拔了,于是他辅佐商汤纵横天下,灭了夏朝,开大商500年基业。从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奴隶,做到千古名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某种意义上,他比姜子牙还牛,因为老姜辅佐周武王,周围还有别的不少高人,比如周公等,而这个叫汤的人,除了伊尹,就没有别的能人了。还有,伊尹不仅帮商汤打了天下,在治国上也是做得顶级的优秀,在中国数千年古代史,无人能出其右。

伊尹从公元前1649年一下活到公元前1549年,活了100岁,这在整个古代都很罕见,甚至整个地球上的大政治家都沒几个能活这么久,他这100年确实没白活,他不仅为大商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而且为大商的治理立下汗马功劳。前面说过,他本来是当厨师的,后被尊称为中华厨祖,他“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天下,后来老子所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论就是模仿伊尹的。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伊尹辅佐了商朝成汤、外丙等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不世奇功。最著名的就是流放太甲的传奇。商汤死后,由他的儿子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又由另一个儿子仲壬继位,可仲壬又死了,伊尹又立了太甲继位,然而太甲为王时,不修德政,昏暗暴虐,破坏了商汤法制,伊尹很忧虑,就想管教管教他。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流放出去,让他反省。

具体做法是在商汤墓前建一小屋,类似冷宫,让太甲进去反省学习,思考为人处世和治国之道,一连三年不得出来!这三年里,当然由伊尹代理朝政。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悔过自新,大有长进,于是才放心地还政于他。太甲果然不负伊尹重望,把国家治理的不错。这件事可不是胡编的,在《孟子》,《左传》,《史记》里均有记载。总之,伊尹这人太牛了,为了大商江山,可谓尽心尽力,居然敢流放国主,但他又绝对忠心,在流放太甲的三年里,如果他想反,简直易如反掌,但他没有!不愧千古第一名臣!

…………

古代名臣还有很多,以上十位是白己之见,若有漏掉的,还望见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