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徐庶揭赵云身世之秘

张白玛和蓝小蝶,不由得全都一呆。

她们见惯了赵云的强势,见惯了赵云身边众女环绕。

在以前,几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这时经这胡人小姑娘一提醒,就觉得赵云很是可怜。

赵云却受不了众人的怜悯目光,他在胡人小姑娘的脑袋上轻轻揉了揉,笑道:“事情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早就不再想那些事了。”

话虽如此,他还是有些嘘吁地站起身,默然走向无人之处。

张白玛眼中露出担忧之色,蓝小蝶却朝她摇了摇头,低声道:“这个事,我早就想对大王说了。你放心,大王没事的。”

赵云却是在思考,原主的身世,到底是不是徐庶说的那样。

因为!

按照关羽对他的转告,原主的父亲,的确自称来自海上。

阴差阳错间,竟然和他编造的故事,完美地衔接了!

这难道是天意?

如果事情真是这样,他未来打回汉地,得到的支持者将会更多!

毕竟,大汉地域的人们,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是非常讲究出身的。

即使夏国的新文化和新思潮漫延过去,也至少需要一代人,才能让大家的想法得到改变。

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贵族不是傻子,绝不会放任夏国的思想在民间自由传播。

另一方面,汉地的百姓,整日里忙于生计,哪里有心思去听夏国人的故事?

至于小孩子,也很难得到读书识字的机会。

思虑至此,赵云便渐渐明白了这件事的始末。

徐母给蓝小蝶说的话,应该是徐庶故意请徐母说的。

徐庶想通过这种第三方转述,委婉地劝说赵云,就认了秦始皇做祖先算了!

“呵呵呵~~”赵云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不是迂腐之人。

始皇帝赵政这个祖先,他决定认下!

回头,就编一份族谱出来。

一事不烦二主。

干脆把事情交给徐庶!

赵云不知道的是,徐庶此时,正在替他扬名!

西县。

一间大屋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宴席。

为了照顾远来的客人,宴席采用了分餐制。

一人一桌,大家脱了鞋子,跪坐在矮几后面的蒲团上。

主人是徐庶。

客人有戏志才、阎忠、赵俨、李通,以及十几名来自豫州的士子或者游侠儿。

酒过三巡,徐庶扫视着众人,脸上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

“诸位,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自己来到了叛逆之地。”

席间众人纷纷看向徐庶,不明白徐庶想要表达什么。

到了这时,所有人都已经明白过来,自己上当受骗了。

不过,他们并不会因此而要死要活。

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大地就在打来打去。

出生一国,做官在另一国的事情,那是经常出现的。

即使带着异国去打自己出生的国家,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还有一些人,在汉地当不了官,干脆跑到草原上去,给草原民族出谋划策。

例如宦官中行说,大汉名将李陵。

在当时,无论是中行说,还是李陵,都不算“汉奸”。

说到底,这时候的人们心中,根本就没有国家意识,也没有民族意识。

人们普遍认为,哪里能让自己施展才华,自己就可以在哪里扎根。

既然夏国公然建了国,即使是叛逆之国,那也有自己的法度。

有法度,就不会乱杀和滥杀,这就让他们安心下来。

如果夏国愿意重用他们,他们并不介意在夏国暂时当几天的官。

但是!

看徐庶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想告诉他们,这里并非叛逆之地?

这不是说笑话吗?

徐庶的神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我要告诉你们,认为夏国是叛逆的人,错得非常厉害!

你们可知,夏国的大王姓什么?

前朝的始皇帝,又姓什么?”

一些人脑子反应快,已经明白过来,脸上不由露出惊容。

徐庶并没有卖关子,继续说道:

“我给大家说个故事。

以前,我不叫徐庶,而是叫做徐福。

对!

就是在始皇帝28年,出海寻仙的那个徐福……”

蓝小蝶对赵云所说的那个故事,以及赵云自己所说的出身来历,被徐庶娓娓道来。

以徐庶的口才,自然是说得生动异常,引人入胜。

席间众人,全都全神贯注地倾听,再也没有人顾得了吃喝。

好半晌,徐庶说完了故事,笑道:“唉,我差点忘了,我们还在吃饭呢。”

徐庶露出歉然神色,举起酒杯道:“来,大家与我同饮!”

众人连忙一起举杯。

听了徐庶的故事,许多人已经不自觉中改变了心态。

如果赵云真是始皇帝的后人,那他就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啊。

取回祖宗基业,完全是名正言顺。

只要这个消息传扬出去,所有对大汉不满的人,在大汉混得不如意的人,全都会考虑一下赵云。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己这些人为赵云做事,也是心安理得。

阎忠放下空酒杯以后,突然说道:“难怪,夏国的新鲜东西那么多。这一切,都是大王从海外带来的,对吧?”

徐庶点点头,又摇摇头:“是从海外带来的没错,但并不一定是海外人的成果。”

“愿闻其详。”阎忠道。

徐庶面带微笑,道:

“大家或许并不清楚,当年的大秦到底有多么强大!

我看过一份来自墨家的记述。

咸阳当时的工厂,一天就可以产出超过三千件武器。

每一件武器,都是最精良的,上面铭刻着匠人的姓名。

大秦当时,也在改良文字。

由‘篆’及‘隶’,文字被改得越来越简单,更容易学习。

随船出海的人中,有军人,有孩童,还有高明的匠人,饱学之人。”

见徐庶停下话头,一名士子向徐庶拱了拱手,问道:“徐使君的意思是,这些文字,出自徐福与那位王子后人之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