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半路出家

黄海龙坦言道:“去年的情况特殊,今年不一定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刘烨:“你怎么知道今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东湖洲花园首期动工,需要多少红砖啊。难道刘国庆没和你说吗?”

“还没有。”

黄海龙听得浑身一振。刘烨笑道:“我已经给你指了一条路。至于这条路怎么走,你自己想办法,用不着我来教你了吧。”

“嗯。我明白。”

送走黄海龙,李翠玉笑道:“这家伙挺滑头啊。想包赚不陪,哪有那么好的生意?”

刘烨道:“年轻人嘛,患得患失的事还是有的。这很正常。我可以预料,今年的红砖厂生意只会更好,不会更差。但苏书海用行政的手段管理企业,的确会打击了他的积极性。他的红砖厂上缴了25万的利润,他个人除了工资,只得了三千块钱的购物券,换了谁都会不开心。”

李翠玉问:“你准备怎么样和苏主任说呢?”

刘烨伸了个懒腰,说道:“累了,早点睡吧。这事等见着苏书海再说。”

春节的假期结束,各行各业都开始忙碌起来。

这天下午。刘烨找到苏书海。

不知道苏书海是老糊涂,还是选择性遗忘。他居然把刘烨垫资两万办红砖厂的事给忘了!

“刘烨,你不说,我还真的没想起来。我暗暗庆幸,去年的红砖厂可争气了,为村里赚了这么多钱。”

苏书海说道:“明天,我明天就把财务把那两万垫资款划给辉煌集团。”

刘烨问:“不知道村委会对今年的红砖厂有什么打算?”

苏书海:“老样子啊。该怎么运作,还是怎么运作。新的规矩不立,旧的规矩不破。黄海龙干得好好的,我也不会拿下他。”

刘烨:“苏主任,黄海龙给村委会赚了25万,你只给了他3000块钱购物券,他心里不爽啊。干企业是需要激励机制的。”

去年,苏文龙分得四万红利,苏文虎分一万五千的红利。这些事情,苏书海都是知道的。

但他假装糊涂!

苏书海沉默一会,说道:“我们村委会,和辉煌集团是没法比的。我们哪有那么多钱来奖励他?如果只奖他一个人,其他村干部会有意见啊。”

刘烨:“海叔,你还想不想红砖厂今年继续赚25万?”

“想。当然想。”

刘烨说道:“如果还想保持去年的赢利水平,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按照25万的基数承包给黄海龙。除掉交给村里的,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怎么样?”

“这个.....这件事需要和全体村委会干部商量,我一个人说了不算数呀。”

苏书海很清楚,黄海龙是刘烨用上来的人。如果自己太过份了,把他给挤走了,换了其他人来,估计很难赚到去年这么多钱。

刘烨道:“海叔,赚钱很辛苦的。红砖厂赚的钱,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啊。你要想企业长远发展,就不能套用行政的手段管企业,那样只会让企业变成一潭死水,最后倒闭。竹编工艺厂就是一个例子。不信你去问一问苏文虎。”

其实不用问,苏书海都已经知道。竹编工艺厂改制后,效益不断攀升。

这个厂的掌舵人,竟然是没有什么管理经验的苏文虎。

苏书海:“道理我都懂,真正做起来不容易。村委会有那么多个干部,我需要协调利益。刘烨,你也知道,他们一个个都不是善茬。要是让他们知道,黄海龙领了几万块钱回家,他们会怎么想?”

刘烨:“那就用承包的办法吧。这样容易调动黄海龙的积极性。”

“嗯。我试试。”

苏书海说道。

没过几天,刘烨便接到黄海龙的电话,新光村委会决定,把红砖厂承包给他。年上缴利润25万元,村委会不再干涉红砖厂的生产经营。

李翠玉笑道:“刘烨,看来你在村委会说话,还是有点份量的。”

刘烨感叹道:“这是最好的办法。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

然而,事实上,并非人人都能像刘烨这样想。

多数村干部还是会像苏书海那样,注重平衡关系,搞平均主义等。

李翠玉问:“苏书海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刘烨,你说镇里会不会请你回来当村主任?”

刘烨果断地答道:“我不干。请我也不会干。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辉煌集团做大做强,让它成为百亿、甚至千亿级的商业航空母舰。

李翠玉向刘烨投来赞许的目光。

任何时候,刘烨的形象都是高大的,对前途和命运充满了自信。

像刘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对一个小小的村委会主任感兴趣?

李翠玉道:“刘烨,你的心真大。”

刘烨笑道:“知我者,老婆也!”

“又贫嘴。”

说罢,李翠玉就要去挠刘烨的腋窝,刘烨躲开了。

小乐乐睡在摇篮里,睡得很香。两个人担心惊扰了他的美梦,这才没有打闹取乐。

李尚德从江苏带回来两大袋的特产。一带回办公室就被同事们抢个精光。

刘烨从县城开车回到工业园区走廊,来到李尚德的办公室。

李尚德从办公桌抽屉拿出两条中华烟,笑道:“这是专门给你的。我要是不藏着,估计也没有了。”

刘烨笑道:“大伙图个快乐。无所谓啊,你的心意到了就行啦。”

刘烨拉过一条椅子,在李尚德的对面坐下来。

他问道:“聂书记要求我们今年的产值和利润要翻一番,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实现?”

李尚德:“应该有可能实现。今年的泵业公司产销两旺,我们都是一天24小时不歇。三班倒。先锋机械厂那边如果销售能打开,前途也是一派光明。”

刘烨道:“尚德,你要和胡福华多沟通。他是技术型的干部,搞管理和你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李尚德:“烨哥,你这么看得起我?我也不是管理的专业人才。我,姜金良,还有林军,其实都是半路出家,又不是科班出身,我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干中学,学中干,不断地积累经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