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简单的烧窑

如果想要制瓷,就避不开五大名窑,而如果想要高仿宋代五大名窑,就肯定避不开支钉烧。

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

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

汝窑支钉痕最小,呈香灰色;

官窑、哥窑支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所以,采用支钉烧,就是为了在底部施釉。

这种工艺出现的很早,是五代时期就开始流行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

具体方法是用高岭土捏成“支钉”,把这些钉粘于碗盘圈足的边沿,每叠9--12颗。

然后把碗坯放置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碗坯重叠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烧制。

这种方法,虽然能利用窑室的空间,多烧规格相同的产品,但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把火焰与制品分开,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较多的废品;

同时支钉破坏了器皿内底的釉面,影响了产品的外观。

此外,堆迭的数量,对窑室高空利用不够,也使燃料的消耗大为增加。

这就是烧窑工艺,原来陈文哲主要涉及到的是温度控制,其他方面,他都没有学过。

现在,通过支钉烧的启发,他的脑海之中,瞬间涌现出大量关于烧窑的知识。rexue.org 西红柿小说网

可以说,看到支钉痕,他就知道,这是采用的什么烧窑工艺。

虽然时间过去了一瞬间,但是,他又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覆烧、叠烧、支钉烧,以及各种烧!

这就是触类旁通,他原来只是接触过单烧,哪里会知道,烧窑原来也有这么多方法?

这一次,通过支钉烧,却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宋代影青的烧制工艺。

其实,上一次通过那件高仿元青花,已经让陈文哲看到了柴火窑的必要性。

只不过,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烧柴火都是很贵的。

原来陈文哲还以为,古代的柴火可以免费得到,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接受的传承越多,了解的越多,陈文哲就很清楚的知道,古代的人工、物价,只是相对便宜。

现在看来,古代的柴火并不贵,但是在古代,古人的感受又有不同。

在他们认为,那个时候烧窑也是很贵的。

沉浸式体验,就是这一点好,可以让他代替别人,经历一遍他们的过往。

在这一段过往之中,不止是经历他们的工作,还经历了他们的一部分生活。

这也是陈文哲,具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生活经验的原因。

通过这一次触类旁通,学到的知识不止是怎么烧,还有各种窑口的特点。

怎么烧,用什么烧,烧多长时间,这些都需要学习。

以清代景镇的卵型柴窑为例,烧一窑要四天时间,耗柴二十二吨。

这二十二吨,可不是随便什么枯枝朽木,必须是两尺长,碗口粗的松木,而且要一半干,一半湿。

虽然过去松树多,但烧一次也蛮费银子的。

虽然都是烧柴,但柴窑、槎窑和柴烧区别很大。

卵型窑窑膛面积八十平米,高两米多,窑內很大一部分空间,被匣钵浪费了。

但是匣钵在那个时期,却不得不用,因为木柴燃烧时有大量的烟尘灰烬,会熏黑瓷器。

所以要把瓷器封闭起来,不和烟尘接触,这就是匣钵的功用。

匣钵唐朝就普及了,还有专门烧匣钵的窑,叫匣窑。

匣钵有大有小,大的放花瓶,小的放杯碗。

都是陶土做的,为保证强度,钵壁做的比较厚,大概两厘米。

通过陶教授发送的照片可以看出,那些遗址挖出的残片外面那一圈就是匣钵。

这种一个匣钵只放一个碗的烧法,叫单烧。

这种烧法的优点是,除了底足一圈无釉以外,通体有釉,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因为现代人不怕成本高。

还有一些照片中,一些碗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土就是匣钵。

因为时间太久,已经烂了,但还能看出大概形状。

单烧的装窑方法很简单,就是许多装了碗的匣钵摞起来,上面做下面的盖,最上面的加个盖。

这种烧法的弱点是浪费空间,摞一米高的匣钵,大概只有二十个碗。

单烧成本高,一般都用于精细瓷器,比如官窑。

民间用的低档碗盘,就要降低烧窑成本,古代瓷工首先想到的是,许多碗共用一个匣钵,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窑内空间。

像我们平时收碗那样撂起来,然后再放到一个高匣钵里不就行了?

没那么简单,这里还有一个粘连的问题。

瓷器上的釉,在烧制过程中是完全熔融的,而且还有流动性,冷却后会粘住任何接触到的物体。

如果直接烧一撂有釉的碗,那么得到的就是一撂粘住的碗。

但是瓷胎不会粘,我们现在用的瓷器,底部都有一块无釉的部分(也许在其他位置),那就是烧窑时放在窑板上的部位。

陈文哲原来知道的几种烧法,都是为防止瓷器粘连而设计的。

一撂碗,碗口向上放入匣钵,这就是叠烧。

如何防止粘连呢?最多的是把碗内部的釉刮掉一圈,大小和底足一样,再把另一个底足无釉的碗放上去。

碗之间只是胎接触,就不会粘,这叫涩圈叠烧。

这样烧制出来的瓷器,陈文哲小时候就用过,那是一种粗白瓷大碗,内外圈底,都没有施釉,就显得特别粗糙。

此外还有在碗之间加隔离物的烧法,加一块泥片的,叫垫饼叠烧。

还有支钉叠烧、托珠叠烧、砂堆叠烧等等。

不论哪种叠烧,碗的内部,都有缺釉的部分。

所以,这些技术,终归被时代所淘汰。

之后发展的是覆烧,这是一种把碗倒扣着烧的方法,最著名的是宋代的定窑。

把碗扣在一个和碗口一样大的粘土圈上,叫支圈。

支圈上再撂一个支圈,再扣一个碗,如是反复,可以撂十几层,再装匣钵烧制。

覆烧的碗盘,只有口沿无釉,叫芒口。

芒口是一种烧造的工艺缺陷,瓷器制作烧造过程中,造成口沿无釉,露出胎骨,就被称之为芒口。

70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