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薛姨妈母女走后没多久, 都不必贾母询问, 王氏自然就把自家姐妹的来意说了一遍。

贾母听完, 不辨喜怒地问:“老二家的, 你应下了没有?”

王氏连连否认:“媳妇不敢擅自做主,还是要老祖宗来拿意见。”

“你做的很对,今日这只是薛家人的一面之词, 还是等宝玉回来问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毕竟宝玉才任职, 又这么年轻, 眼红他的人可多了。”贾母用一只眼睛都能看出来,那薛蟠, 可是个不着调的,这件事本就是薛家有错,只看错到底有多大了。

待到傍晚,也是薛家人运气好——宝玉难得准时回府了, 金钏儿守在二门,宝玉连衣服都没换就被请去了王氏的院子。

王氏把白日里薛姨妈所求之事和宝玉一说。

宝玉就皱了皱眉。

见儿子是这样的表情, 王氏忐忑地问:“怎么?这事儿很棘手?”自从宝玉当了正三品的参将之后,王氏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了——其实不只是王氏,全府的人都对宝玉多了几分敬意。是以如今宝玉一皱眉,王氏心头就是一跳。

“是有些麻烦。”宝玉才不傻, 要是什么事都回答‘行,别怕,没事, 我来处理’回头家里人还不知道要给自己揽多少麻烦事儿,于是把原本五分的情况夸大为八分,“薛家送来的肉菜不新鲜,几百人人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战场上,可是要被砍头的大罪。”

“这、这么严重?宝玉你没吃吧?”王氏还以为就是以次充好被发现了呢,原来还有府卫中的士兵吃坏肚子!

“怎么没吃?身为参将当和士兵同吃同住,只不过我运气好,天热就没什么胃口,故而吃得少。就连太子殿下来巡视都是吃军中的灶头的。那天事情一发生,太子殿下就知道了,责令要我严查此事,杀一杀行/贿/贪/污的风气。”

“这,这可怎么办?”

“太太,我本就是初任参将,等着我出错的人极多,但凡有一点小疏漏,都会被别人攻讦。薛家是我亲戚这件事也不是秘密,我若不能秉公处理,明天参我的折子就会到陛下案头了。所以不是我不想帮薛家表哥,而是实在无能为力,我总不能给他洗干净了,把自己赔下去吧?”宝玉两手一摊,叫王氏自己选择。

王氏听完脸就是一白:幸好今个儿我没有把事应承下来,只是答应尽量帮着说合。这妹妹也真是的,要我找宝玉帮忙,却不肯说实话,要是宝玉真的因为薛家的小子被人抓住把柄,我、我、我……

亲姐妹和亲外甥固然重要,但是怎么也比不过亲儿子的前程,王氏立马说:“我这就叫人回了你姨妈这件事。”

宝玉顿了顿,然后说:“还是我直接去找薛家表哥解释一番吧,免得太太和姨妈在中间传话伤了感情。”

“这样更好,与你姨妈说说难处,她不是不讲理的人。你这就去啊?”【儿子好贴心啊好贴心!】

“宜早不宜迟,早点办完心里踏实。”

“那也先吃点东西歇一会儿,你看你忙了半个月都瘦成什么样了。知道你不喝烫的,有放凉的雪耳莲子汤,金钏儿,快去端来。”

“谢太太。”

“谢什么,雪耳还是你叫一月拿来的。”王氏看着宝玉喝汤,笑眯眯地说,“太太知道你袋子里有钱,不过下回可别这么大手大脚了。”

宝玉笑笑:“我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便只能千金博老祖宗和太太一笑了。”

…………………………

宝玉回府没多久又出门了。

为避免扑了一个空,三更四更早就去薛宅知会过了,故而薛蟠今夜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宝玉来的时候,呆霸王在门口迎着,一边搓手,一边满脸堆着笑:“表弟来了?还没吃饭吧,来来来,我这里有上好的女儿红,咱们哥俩喝一杯。”一点儿也没有去年腊月里在城外和宝玉争滚滚时候那不客气的样子。无非是如今宝玉地位全然不同,薛蟠前倨后恭罢了。

“吃过了,倒是不着急喝酒,许久不见姨妈,让我先去给姨妈请个安。”

这样谦逊的态度,叫薛蟠觉得自己那件事儿估计是可以轻易了结,遂谄媚地笑着:“都是自家亲戚,不讲究这些。”

而宝玉想要请安,不只是因为礼不可废,还因为此次的事儿,单单和薛蟠本人说是没有用的,他脑子不够好使。

到了正厅,薛姨妈和宝钗都在。

薛姨妈见到宝玉来,连连叫婢女上茶,太平猴魁——上好的茶。

宝玉寒暄了两句,然后就说起正事:“我听太太说了这事,心下没底,想着姨妈和表哥在等消息,还是今日就来说道清楚。姨妈有所不知,这一回腹泻的将士足有三百多人,事体严重,太子殿下亲自过问,即便是我也没办法把事情压下去。”

薛家女眷脸就是一白。

“又因为太子殿下经常来府卫巡视,这次是幸运,殿下没事,若是哪日殿下吃了不干净的……恐怕就不是下头人被送官这么简单了。难免没有人不眼红薛家皇商的招牌,要是下头人被收买了,胡乱攀咬,恐怕表哥也危矣。”

“这,这不至于吧?”薛姨妈犹是有几分不信。

宝玉叹了一口气:“若是别人家,自然是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听闻薛家先前与肃亲王颇为亲厚,就怕有心人拿这一点来做文章啊。”

薛姨妈是内宅妇人,不太懂前头的事,但是也晓得,从自己早死的丈夫那时候起,就是肃亲王那一边的。每年送去的孝敬不知凡几,又有年前蟠儿给宝钗张罗的婚事……于是心里就信了一大半。

但是薛蟠不是聪明人啊,智商不够的人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还要强辩:“表弟听的都是讹传,咱们薛家做买卖,也就是讲求处处结个善缘罢了,哪家权贵有个婚丧嫁娶的,咱都会随份礼,并无特别亲厚的。”

宝玉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然后微笑着点点头:“若真是这样我就放心了。先前太子殿下说有人与他告密,说现在给东宫府卫供菜和米粮的薛家原先有意与肃亲王府联姻,如今恐有二心,还是换了为好。殿下特意来问我这事儿,我倒是懵了,只能回答竟从未听说过此事。现在想来,既然表哥拍着胸脯这么说了,那一定就是讹传。”

讹传?

薛家三人都在冒冷汗!

这件事!

这件事真的被人捅倒现在的太子殿下面前去了?

薛家人腊月里是雄心勃勃,正月里是惶惶度日,好不容易过了小半年,肃亲王府的人一直被圈着,进不去也出不来,胡家小少爷也被送到军营里打磨去了。这么久没听到风声,本以为这事是神不知鬼不觉就翻篇了,没想到今日宝玉居然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来。

那告密之人到底是谁?有没有证据?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薛宝钗脑子里飞快转过这一些念头,然后看到妈妈和哥哥的表情就知道:坏了!

宝玉说完之后,发现薛家人的脸色都很奇怪。

然后,他慢慢地转头看向薛姨妈:“难道,这事儿是真的?”

宝钗很想捂脸跑开,但是此时妈妈面红耳赤、哥哥结结巴巴,指望他们说清楚,是不能够了。于是她深吸了一口气,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这三百腹泻、呕吐之人的药费都由我们薛家出了,另外的需要赔偿的款项管事会去与军需官核对,负责供货的那些人明早上都会被送去东宫,给殿下和诸将士一个交代。宝玉你看,这样是否可行?”不然能怎么办?和宝玉解释自己并没有想要入前皇太孙府么?然后宝玉这么回了如今的太子殿下,再接着就是扯皮与实锤?宝钗不敢肯定,当初的事情一点风声都没有走漏。最起码,胡家人就是知情的……

“还有一点,恐怕贵府供货的差事是保不住了。”从姨妈家到贵府,片刻之内改了称呼,关系岂止是远了一层,足可见宝玉心里头的不痛快。

薛家三人都听出来了,可是作为理亏的一方,他们无话可说。

薛蟠真是不甘心啊,这是他砸了好多钱才拿到的差事,不仅仅是赚头大,更是因为名气大:能给东宫供东西,可不就是自己这房能干么?

但是现在完了完了都完了。

宝玉临走前,拍了拍薛蟠的肩膀:“薛家表哥还是好自为之吧。”然后又附在他耳边小小声说了几句话,呆霸王听了之后汗如雨下。

同手同脚的薛蟠走回正厅,就看到唉声叹气的母亲和一脸木然的妹妹。

他犹豫着问:“妈,咱们现银子还有多少?”

“二十几万两吧。怎么?方才宝玉说了,这篓子,打点也没甚用处啊。”

“不是,是我得给宝玉表弟送钱去……”薛蟠越说越小声。

“送钱做什么?你没听出来宝玉的意思是没办法帮我们打点?”薛姨妈还没回神过来呢。

“也不是因为这事儿,是口脂生意……”

“口脂!哥哥你……你叫下头人做假账了是不是?”回过神来的宝钗尖着嗓子质问了一句。

“什么假账?”薛姨妈抬眼。

“哥哥定是在口脂的售卖上做了假账,昧下了应当分给宝玉的分红。哥哥你怎么这么糊涂!”

“我那时候想着宝玉表弟也不查账,又事多事忙,就……”

“多少?”

“什么?”

“我说,哥哥你昧下多少?”

“七八万两。”

薛姨妈也弄明白了,拿起手就要打儿子:“你这个不成器的,你这个不成器的,你怎么能做这样的事!你叫我如何有颜面面对你们姨妈一家!”

“依我看,姨妈应当不知道这件事。宝玉……宝玉既然方才是悄悄与哥哥说的,就说明没有要与我们撕破脸的打算。”

“对对,妹妹说的对!”薛蟠连忙点头,“刚才宝玉也是笑眯眯说的,就说账目好像不太对。估计也没详细查吧?”

宝钗正色道:“不论宝玉查到的是怎么样的,哥哥先做假账就是不对,此事一定要好好补偿回去。”

…………………………

于是宝玉第二天一早就收到了薛家送来的十万两银票,比薛蟠叫人做手脚弄走的只多不少。

去了东宫点卯,等到十六早朝回来,那三百多腹泻呕吐的士兵的赔款已经落实了。

“那他们做假账吞下你的钱都吐出来了么?”

“今早送来十万两整的银票。”

十六对宝玉感叹:“啧啧,皇商薛家真有钱。不过你这门亲戚也是糟心,怎么就这么蠢呢……”

宝玉点点头:大约就是蠢人能够作大死吧。

……………………

薛家被夺了差事,又听闻东宫放出消息,日后采买都以招标投标的方式,于是京城众商人纷纷打听是怎么回事。

倒是有南边来的人带来了消息:原先太子殿下在江苏的时候就用这样的法子,说是“透明化”,最大程度减少行/贿/受/贿呢。

不管怎么说,这样大的大饼画出来,想要分一块的人就不少了。不论是为钱还是为名或者是为了和东宫结个善缘,招标的事情都热热闹闹的。

倒是叫负责此事的郝老大等人忙成了陀螺。

至于宝玉,他依旧忙着在五府三卫的操练,六月的前半个月,他亲自上手训练,练好了每一府包括中郎将在内的军官各五十人,然后叫各军官依级别负责本府内的“军训”事宜,同样为期半个月,半个月后即七月初进行评比。

柳岩带的亲府和楚沂带的勋二府都是原先吴郡王府的侍卫,虽然这两千人也不了解贾大人编纂的教材中站姿、齐步走、正步走、转身、跨立、下蹲等等有什么用,但是他们比剩下三千人要听话多了,队正叫站两刻钟,绝对是不敢偷懒早几息坐下的。

但是其余三府的人就没这份自觉了。

作者有话要说:  猪队友,早晚都得收拾……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