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三思

同一时间,东都洛阳,齐王府。

从去岁至今,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齐王杨暕,从未有走出过府邸,一直为皇帝杨广安排的兵士把守。

但从某些方面将,杨广于自身之威势,加上一些布置,有些过分的自信。

即是被禁足于府上,为人称作“疯王”的杨暕,难道真的疯了?不能与外界交流?

当然不是。

杨暕很不甘情,当杨昭于江南发展时,以为胸怀大志的他,布置的那么多后手,难道全都暴露了?

当然也不是。

而此中之于布置,也是他打算东山再起的关键。

待北地军中消息传来,为人送到齐王府的时候,杨暕便知道机会到了。

这一次,便是不成功就成仁!

总结了上一次的经验,他此番要拉上更多人,走上同一条战车之上。且只有足够的人,足够的世家于之身后,以作助力,他才能顺利登上那个位子,并坐稳那个位子。

当日,几十封信件,以不同的形式,秘密送出了齐王府。

有的往洛阳内的几座高门大户中而去,有的则是直接到往了更远的长安之地,有的还涌向了梁郡……

天下间,又有一道看不见的风云起。

关于齐王府的移动,但只要摸清齐王府内外之规律,即能发现问题。

刘蹉本就是王商手下的一名密卫。便是岁末之时,杨昭以王商负责此事。

其中之关注焦点之一,便在齐王府。

杨昭比别人更能理解自己的弟弟杨暕的不甘之心,因为大隋皇帝之位,实在是太过于诱人了。很少有人会抵挡得住其中之诱惑!

何况有老杨这个不好的例子在面前,即是身为皇次子的杨暕,更有理由将他这个兄长给拉下去了。

便是亲兄弟,于皇位面前,反目成仇的还要少吗?

且不说,在自家弟弟杨暕背后,还有多少渴望置他于死地的世家,在背后进行撮合。足以让这个已经陷入了迷途的亲弟弟,陷入更加疯狂的境界!

这里面,无不有他在江南之时,于关陇多地士族形成间接打压的因素在内。另有即是,他于江南所行之事,很是让人恐惧,自有不少人担心,其中之事,会落到自家身上。

谁也不希望,未来的大隋皇帝,天下之主,是一个如此强硬之辈,亦为世家之噩梦之人。

于此相比,他们更希望,能换上一个容易控制的人。而皇族杨氏,只是一个明面上的代理人一样。

当前的大隋皇帝杨广,已经让很多人紧张。即是面对一个外面仁爱,但内心非常强势的储君,又怎么会不忧虑,而将之除掉?

杨昭非常明白这一点。

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事关兄弟情义之事了,而是关于他个人及很多人性命的大事。

在当日醒来,后坐上大隋皇太子之位的那一刻,他就想过,会不会有这么一天。即于大隋之变革之下,与诸多世家为敌的一天。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天会来临的这么快。

待他收到王商的讯报时,杨昭知道,这一天已经来了。

弟弟杨暕动向的背后,当是在看到老杨班师回朝之最后机会下,一些想要反叛的世家的最后一次疯狂的进攻。

而这一次,最危险的,却不是他杨昭,是为大隋皇帝杨广。

不过,根据密卫之打探,杨昭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自家的好弟弟,齐王杨暕,联合一众人,想要坐上那个位子,也只有一条路去走,即是弑父!

其之背后的人,自是要行弑君之举!

利益和风险,从来都是成正比的。

杨昭不相信其中的很多人,不清楚这里面的风险会有多么大。但对方既然选择这么义无反顾的去做,只证明了一件事。

他们有八九成的把握,让大隋皇帝杨广,不会成功回到长安,不会成功回到洛阳。

他们会怎么做?

幽暗的灯火下,杨昭望着王商方才一起送来的其他各处密信。目光不断的转动,最后定格在宇文府的密信之上。

今岁三月的时候,禁足小半年的宇文化及,再得大隋皇帝杨广所召,以往前线,遂之父宇文述护驾同行。

而宇文化及于前番之时,可是弟弟杨暕的铁杆跟班。尽管从外人看来,宇文化及为之牵连其中,有着诸多的“无奈”,但于实际上,不正是宇文化及等人野心暴露的一次。

想到历史上的江都之变,再联系到现状。

杨昭几乎可以确定,老杨的危险,不仅仅是回程的途中,更重要的是在之身边。

当然,还有一种非常低的可能,老杨会不会也料到了这一些,或是他又一次故意如此,选择作死,来甄别出更多的人?

但这样做,还是回到之前的那句话上,杨广还是太自信了!

自信的认为很多事情,处于他的掌控,且会一直处于他的掌控之下。

但时代会变,人心更是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说不定,你引以为信任的人,在某个时刻,会成为自身的背叛者。

只要获得利益足够大,是以为玩火自焚尔。

那么,此时此刻,他又能做些什么?

是等待,还是……

正当杨昭思索的时候,门突然敲响了。

“进!”

杨昭收起了桌子上的密信,望向了门口。

进来之人,赫然是房玄龄。

能看得出,房玄龄脸上,带着几分焦急。

在面前皇太子杨昭之后,房玄龄略一礼,然后取出了一封书信,递到了杨昭的面前,目中满是震惊道:“此我父数日前收到的消息,他觉得事关重大,遂迅速让家仆马不停蹄的送来。

即于下午,几经辗转,才送到臣吏手中。

但臣吏看过以后,感觉事态或很严重,但也可能是我想多了,遂于殿下一览!”

在房玄龄说话的时候,杨昭已经拿起信件翻阅了。

他只看了前面几个字,目光便是缩了缩。

“长安之地,于近几日有大规模的兵士调动,且多几番纷争?尤其大兴城之守将张叶,因换防之将李肃,未有天子之凋零,而不开城门。

便是次日,被发现死于城中酒肆……”

巧合当然不止这一处,便是同时间,如房府之多处周围,多了很多陌生面孔,以作监视之用。

这一切的巧合,联系刚刚从洛阳送来的信报。杨昭已经可以确定,某些人的胆子,已经飞上了天。

这一次或行弑君之举的同时,连他这个储君也要除去。

而今,他虽掌握有十来万的江南兵。

但自老杨从数月前传来消息以后,及至当下,兵力过于分散往各郡平叛,或协助安定地方去了。

手边真正可以用的兵士,除了投降而来,尚留于东郡的翟让之部,加上东郡郡府之府兵,以及留下来的上千江南兵士,兵员合计数量,尚不超过一万之众。

此中不足万众之人马,综合战力不佳。

房玄龄根据从长安送来的书信,再看东郡当下之兵力构成,多半是想到了此中之问题,也预料到了什么,才匆匆赶来汇报。

从某种方面讲,房家也好,或是杜如晦的杜家,无论他们想与不想。早已为外人视作同他杨昭绑在了一些。

而在明白这里面的关键,到现在这么一想,杨昭的后背不知不觉有冷汗冒起。

原来不知是老杨,是以为他自身,也将自己,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若是真的有人率万之骁勇善战之辈,以来攻之,他还真没什么好的策略抵抗。便是以洛阳以及周围之地的兵士聚之,还真的有可能!

杜如晦接下来之言,更是直接证明了,他之于猜测中的猜测。

“殿下,长安之于异动,无论我之房家,一如东宫也有人监视,加上个中意外之事。足可见之,是有人想对殿下汝不利了!”

房玄龄满目忧虑道。

在此时,杨昭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直接将之前所看的密信,再行展开,放到房玄龄的面前,未有隐瞒道:“玄龄,你再看看这些,此中诸多报情,多以为王商于这几日陆续收到的。”

而房玄龄在阅览以后,整个人更显得凝重不少。

他忽然呵道:“殿下,此中诸人,真是胆大妄为。即如齐王殿下,他们今之于此,是想造反吗?”

杨昭苦笑道:“实情就摆在眼前,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确实是想造反。

这不仅仅是造父皇的反,联系长安实际,更是像将孤给一网杀尽!”

说到这里,杨昭的语气再一边,他看了眼房玄龄,道:“但孤并未做错过什么,即如玄龄和克明,汝等也都知道。

孤之于接下来,又当如何去做!

玄龄可有建议?”

这一次,房玄龄思考的时间,长了很多。

他没有直接看向皇太子杨昭,而死低头沉思,目光紧盯着几封书信,似在做着艰难的抉择。

最终他抬起头,目光坚定道:“臣吏以请殿下,以大局为重,当先入主长安!”

房玄龄说的是长安,而非是洛阳。

毕竟从当下来说,东都是东都,便是许多府邸都搬到了洛阳。但于实际上,长安一直都是大隋的京师。如以大兴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隋皇宫。

便是洛阳之宫殿,也不过是加上了行宫二字。

得长安者,以入主大兴宫,自以为天下之主。

房玄龄现在这般说道出,是因为他同杨昭一样,认为包括齐王杨暕在内的很多人,这次是破釜沉舟,奋力一搏,也要助杨暕走上那个位置。所以,这一次老杨自身的安危可想而知!

但今次直接劝皇太子杨昭进入长安城,也是房玄龄深思熟虑的结果。

可大军之于调动,尤其调往关中方向,需要来自大隋皇帝杨广额诏令,否则就名不顺。

似乎知道杨昭的犹豫所在,房玄龄这次没有让杨昭久等,而是直接献策道。

“殿下不必担心名之问题。师出有名,于殿下并不困难。

前番天子传来消息,以殿下总揽多地平叛之事,而如关中,亦有乱生,但因规模之小,即是关中之驻军,也未有行动。

今次,殿下完全可以以平乱的名义,直接使部从回到关中之地。

而殿下以平叛乱,以安百姓,如以朝中之人,也无话可说。”

这个办法,和杨昭心里思索的差不多。

现在平叛已经变得不是特别重要。

现在的关键,在于稳定好关中,稳定好他的位子。

当然,便是于现在,杨昭是少数一些像让老杨能安然无恙回来之人。他即行于平叛诸事,另有很多的想法需要实行。其中多有风险,自需要有一颗苍天大树,遮风挡雨,并行于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过去数年实际已经证明,老杨就是一个很好的吸引火力者。

便是他试验推行诸法中,有不当之处,也是被算做了老杨头上。而老杨这个大隋天下之主没有被打掉,即于世家也不敢轻举妄动。

可于现在,一切都处于改变的边缘。不是他杨昭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的事。

“玄龄,汝认为,要想平叛,带上哪一部兵士,总不可能是带上来,且于身边的千名江南兵吧?关中之地,为世家大族把控,又有各部兵士无数,谁也不知其中忠诚。便是以千人冒然进入,恐有危险于身!”

房玄龄颔首道:“殿下所忧甚是!臣吏且想问殿下一句,可信任翟让之部乎?臣吏这数月间,便是与翟让之部有过交往,但能见之,多为守诺之辈。

遂于此,便是殿下还有不安之处,但也只能再信任之一次。

是以为以翟让部为主力,再紧急调集平原和汝南之地的李靖与叔宝部人马,火速汇集于长安,以作支援力量。

而值此危险之下。殿下还应命江南住府地之兵,除防范之部外,应当全部北来!

是以为当下,殿下必须做出选择尔!”

房玄龄的意思很明显,无论幕后谋划者,会不会成功,如老杨能否回来。他之自身,都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甚至借此机会,生米煮成熟饭,直接坐上那个位子。

于弟弟杨暕而言,是压上身家性命的一场豪赌,于他皇太子杨昭来说,是以为顺势而为之事。

“大隋经不起陛下的再一次折腾!请殿下三思!”

房玄龄补充了一句,然后匍匐在地。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