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转变

关闭聊天,徐乐安虽说对这件事还有火气,但嘴角已露出笑容,这帮兄弟们的无条件支持,还有插科打诨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了很多。

而在作者群,此刻的徐乐安在这群大神作者中的分量比之前要重了很多,毕竟成绩才是王道,虽然只完成了一部小说,但那成绩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超越的。

在徐乐安打招呼之后,众作者也跟他们聊了几句,毕竟各自作者都在码字,时间紧张,大多数作者不是全职的,所以都是利用不多的时间挤出来更新章节。

而这次的事情显然作者们也都有耳闻,除了劝慰徐乐安之外也没有好主意。至于之前找他麻烦的‘奈何天’,不知道是在潜水还是不在线,从那次事情出现之后,几乎两人不碰头,徐乐安说话的时候他从来不出现。

跟这些作者的关系还没到份上,所以也没让他们去帮自己宣传一下,好歹也能起点作用,不过想想徐乐安还是放弃了。这孩子虽然猥琐点,但还是很有自尊的。

关掉电脑躺在床上,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办。明早就要跟姨夫打电话,让他们一家先不要把这件事情给家里说,免得家里担心。

然后还要看看自己在微博上发表的那篇只会所造成的影响怎么样。

还有就是虽说现在班上的同学们还不知道自己发表诗词和文章的事情,但相信校领导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情还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处理,毕竟这是个敏感问题。

还有就是要想办法让姨夫刘正去查一查,自己的文章只在《民声》刊登过,怎么会漂洋过海到了米国。

还有就是这事情不知道会不会影响这次的创作大赛。

还有……

麻痹,还有个屁。越想越感觉烦躁,徐乐安躺在床上气呼呼的翻了个身,再不去想这些,强迫自己入睡。

哪怕入睡也是火气大得很,在这些头疼事件的影响下,徐乐安今夜无心睡眠,今夜阳光灿烂的光荣跑马。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到了第二天。徐乐安的微博人气随着前期书友们的相互转告以及本身事件的火热性,开始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他微博进行了关注,而他在微博上发表的东西也开始被不断的转发。

《药》,这篇文章的题目很简单,就一个‘药’字。

《药》是篇幅很短的短片小说,而文字更是简单直白,只是里边的背景徐乐安稍微改动了几个字以符合华国的背景,其余都是原文出现。

《药》是鲁迅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短篇小说,《药》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对革命志士仁人的同情、对愚昧无知百姓的痛心疾首,都体现了这位文学巨匠的民族责任感。

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鲁迅的文章--药中,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在茶馆中卖力工作,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社会现况的不满,对於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

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

鲁迅先生安排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情节,揭露了一个已经近乎疯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过于希望毁灭于开始之前。

而这片深刻揭露人性愚昧、麻木不仁的文章一出,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被这一片简暖平白的文章压得透不过气来。

对于短文中内容的描述,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大的心脏才能写出如此揭露人性的文章,将众生最不想让人知晓的一面赤裸裸的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篇《药》一出现,随着徐乐安打的招呼,刚开始的时候数万的书友朋友只是纯粹的帮忙转发,原因就是对于自己喜爱的作者的无声支持。

而到这数万微博同时转发一篇文章,特别是看到转载文章的作者是‘乐安散人’四个字之后,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火爆转载。

当这篇短文短短时间引爆网络媒体之后,只要是看到这这篇短文的读者,都在观看结束之后长舒一口气,仿佛被这寥寥内容的短评压抑的呼吸不畅,而心中更是震动莫名。都在猜测,这位‘乐安散人’到底是个天才还是疯子,能够构想出这样一篇让人感受黑暗与压抑的短篇小说来。

这篇短篇正处在‘乐安散人’事件的敏感期,已经出现立刻引得无数人传阅,而每个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

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化笔为刀,字里行间莫不是充满了对人性的警醒与对这黑暗时期的排斥,所以他的文字也无比犀利,每一篇文章都仿佛一把利刃,插入每人的内心。

这篇文章随着这次的事情不断发酵,短短两天内已经传遍了文学圈,而与两天前统一的口诛笔伐不同,这次所有的人都选择了沉默。这篇带着血泪与嘲讽意味的文章中突显出世人的愚昧与麻木,已经让这些人不知该说些什么。

终于在第三天之后,从明华大学论坛中的一篇关于《药》的评论疯传到了各大网络,也使得其他众人纷纷一吐为快。

这篇出自华国一流大学明华大学论坛的评论,同样是一位所属大学文学系的教授,因为明华大学内部论坛都是使用的实名制,所以这位教授很快被人熟知,那就是在华国文学领域有着很高威望的邵承泽教授。

“对于那篇《我有一个梦想》所造成的风波,我想这非是作者意愿。而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是积极向上毫无私心的,任谁都能看得出这其中的赤诚之心。但这一件事所造成的后果,我想提醒众位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地。总不能米国那边这样说,我们就要随声附和。

我觉得也有必要适当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你们觉得呢?

这件事情本来不想多说,说句私心话,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闲来无事非要自找麻烦呢。我的想法跟很多人是不是一样的?至少是在那篇《药》出来之前。

前事不想多说,我今日忍不住想说说这位‘乐安散人’所写的《药》。

名副其实,这是一篇给我们所有人开的一剂药,一剂重药猛药,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竟然感觉惊慌失措。没错,就是惊慌失措。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看看文章中的这句话,忽然之间让我有种感觉,我就是伸着脖子,仿佛鸭被手捏住提着,无聊而麻木的看着热闹,这热闹就是革命人士被砍头。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回过来神的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这文章让我感受到了颤栗。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