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黎州

上午9点(初七),一行人在孙家兄妹的挥手告别中离开了嘉州码头。马军看着那漂亮的女子,砸着嘴,啧啧说道“难怪啊,难怪。营长真是艳福不浅。本来我们哥俩还想给营长分分忧,谁知道这随便住个酒楼,不仅没有收一文钱,反而得了个美娇娘。啧啧啧!嗨,要是我昨晚也有个女人伺候,那该多好啊!正好试试那蜈蚣酒到底是不是真的。”刘吉也在一旁揶揄说“营长自然是吉人自有天相,我们哥俩怎么能比嘛!”汪海看着越来越小的两人,叹了口气说“你们两个就别在那里说风凉话了。我们本来是要给嘉州的山贼来这一手的,没想到啊,被别人先给我用上了。你们以后出门在外,要是不注意,那可就没有这么轻松脱身了。”马军、刘吉也是互看了一眼,点点头。刘吉说“是啊,要是这孙浩想搞我们的话,那我们可就全军覆没了。还好,他只是想巴结首长。”汪海点点头,叹息一口气,说“是啊,只怪我第一次出门,没想到这么容易就上了道。”摇摇头,又说“这下回去跟夫人都不好交代了。”马军拍拍汪海的肩膀,说“营长不用担心,大不了我俩回去帮你跟嫂嫂说说。”汪海撑着船舷,看着这哗哗的水流向东而去,感慨说“希望我们的计划也(像这流水,像孙浩一般)能一帆风顺吧!”

客船下午六点到达峨边县,而货船则是晚上八点过(抹黑行船了一个多小时)。这黑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可就把三人担心坏了,见到自家货船缓缓靠岸(能靠岸的自然水深超过吃水深度)后,这才释然。要知道,这一船货,以及这22个兵,加起来的价值可是足以影响他们三人之后的前程的,所以不得不担心。如果昨晚没有喝酒,那么早上六七点就可以出发,就不会有这些抹黑行船的事情了。难怪田和林经常跟那些船队、车队的人说:喝酒不开车,开船不喝酒。

初八一大早,从客栈(码头附近没有酒楼)出来,就又出发了。但由于才早上6点,河上雾气很大,所以开的慢些。

说了这么久的船,你们不会不知道逆水行船与顺水推舟的线路(航道)吧?我记得之前我说过,顺水而下是要去河中心的,以获得最大的水流速。所以逆水行船自然就是在河的边上走,越是靠边,那么向下游的水流速就越小。但为了防止触礁、撞船,所以一般在两边4分之一的位置上走。

到了8点多,大雾才渐渐散开,虽然远处依然看不清,但近处却是看得清了,行船基本上已经不影响了。下午四点半,客船到达清溪镇,而货船六点多到达。在这里汪海打听了一下这黎州的情况:包括黎州知州、清溪镇禁军指挥、美罗山山贼,以及一些当地的风俗。

清溪镇,就在汉水汇入大渡河口的西南山棱上,而黎州则是在清溪平原地区。以前这里的商贸其实主要都是靠官方马船(运输马匹、士兵来,而运输当地货物去嘉州),商业船队比较少。而马船走大渡河,其实很麻烦的,因为他们的船速,逆水空船的话只有3节,5.5公里,11里每小时。他们一天就到不了峨边县,到清溪镇则是4天时间。如果是载了人和货,就算它两节,3.7公里,7.5里每小时,到峨边县都要3天,到清溪镇又要两天半。而从黎州到雅州一共180里的山路,路况好的话两天就能到。所以清溪镇的码头地位此时主要在官船上。而田船看见了这个情况,自然就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小型枢纽站(租用地改造)。枢纽站的意义在于像是车站一样,定时装货、发船、卸船(目前起重设备还没有装配),定时用客船发送旅客,定时用信船发送信件或加急送人。对于黎州花椒这种当地特产来说,它一袋(

(本章未完,请翻页)

麻袋)就很轻,如果采用陆路运输,就很费马车,这样他的利润就降低了。而如果采用陆路运输到雅州,那么就必然选择陆路运输到锦官城,因为水运的话还是到嘉州嘛。所以贩卖花椒时,一般采用船运。但想回到清溪镇,那就得等官船了,所以很不方便。所以自从这个枢纽站建成后,这个码头上那就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原本走陆路的行商,现在都愿意走水路,毕竟一艘货船就相当于20辆马车的运载能力。所以拼船运货往往就成了这里的特色。

自从这个枢纽站建成,自然就成了各方势力的焦点。眼前的就是清溪镇禁军指挥,黎州知州以及美罗山山贼,这些人显然都闻到了田船身上的肉香味,也都是想方设法来咬一口。所以这个枢纽站的负责人,自然需要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了。而这个人就是黄宇了。

黄宇一天都在黎州城,给那些有些交情的人拜拜年嘛。一天就得拜个十来家。一到饭点(过年时,很多商人都是中午开火的)往往就要吃几顿。所以晚上回到黎州船务局时,已经是吐过两回了。马军、刘吉一见到黄宇,那是非常高兴啊,没想到他居然在这里管一个州(小州,相当于大县),这日子肯定比自己好很多嘛。没想到刚说了几句家常,这小子居然就睡过去了。汪海都没有搭上话,摇摇头,去了自己的房间(船务局接待楼)休息了。

初九早上,汪海、马军、刘吉没有立刻出发去美罗山。而是等到了黄宇醒了,大家一起边吃早饭(标准是稀饭、馒头、泡菜、冬季一两白酒。冬季的定义是10月到次年的1月,夏季是4月到7月,二两果酒)。边吃便从黄宇处打听,他所认知的黎州关系网。

黎州其物产大都出自清溪平原(黎州城周围)地区,但由于这里距雅州都有近两百里的山路,所以造成了除花椒以外的商品没有多少外销竞争力,所以这里很多人都种花椒,其次就是种水果的(就只能靠水运)。吃过清溪县香梨的人,应该就知道,这种梨子皮薄水多,而且香甜可口。但却受限与官船运输,所以往往只能在当地售卖,那价钱自然是低到不行。往往一个铁钱就能买一个香梨,碰上大量上市的时节,更是三个才能卖得一个大铁钱。而收购价就更是低了,一个小铁钱就能买4个(大铁钱=两个小铁钱,但两个小铁钱更重,其实我觉得西南地区是不是都是以小铁钱计价的。如果有人能指明一下就再好不过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说关系网要先说黎州的这两样特产吗?如果你想不明白,那其实就是没有理解何为关系网了。所谓的关系,你认为的就是人情关系对吗?而我所认为的关系却是不同,这个关系更加赤裸裸,就是利益关系。利益在哪里,那么关系就在哪里产生。而人情关系只是关系的延伸。而黎州的利益自然就来自这两大外贸商品了。凡是可以拿来外贸的商品,其实就是奢侈品,所以这里的利益才足够吸引人。

清溪镇禁军指挥使,吴超,他一天除了训练士兵外,其实还有一件事,就是组织马船(运军粮)来往嘉州与黎州这段大渡河水道,有香梨时卖香梨,无香梨时就卖花椒。以此养军,更是养自己、的一家老小。而黎州知州,叶环,只能干瞪眼,看着肥水都流进了吴超的府邸。虽然知州有军权,但不是指挥权,只有调用权,比如让你去打山贼,你就得去。而田家枢纽站的出现,使得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因为马船这种船比不过田家的车船(货船),所以只能退出商贸圈了。但是为了不让其吃亏,黄宇答应吴超,将他原本用来运输军粮的马船摇撸手、水手这些人,作为两成股份投资进入这个枢纽站(一共4个等级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型枢纽站、小型枢纽站、中转站、临时中转站)。同样也答应叶环两成股份,同样是作为船工或者账房。

所以说,这个小型枢纽站的出现,使得原本敌视的文武,此时都跑到了一条船上了。关系自然就好的不得了了。为什么吴超愿意两成就接受了呢?自然是跟他原本的利益差不多,甚至有时更多。因为田府船队可以将花椒贩卖到长江中游地区。在不受潮的情况下,10日之内到达岳州。采用换人不换船的方式向下游运输,避免上下货。所以这种枢纽站制度优于其他船商,就可以在他们之前抢先完成交易。所以这船队(将其他船商搞垮)以后,那基本上就是垄断船运贸易了。而不想去做其他生意的,就只能乖乖的加入一个枢纽站了。

船运货物贸易利益分配及监管制度。监管由始发地派人跟货,结算以交易地负责人盖章签字为准。分配以运输距离及货物总值为基本。比如黎州花椒1万斤,16万两到渝州卖,最后卖得3万贯。运输距离600公里,那么运输费规定是总值的三成,那么运输100公里的黎州船务局,运输费就是1500贯。那么1万宋斤花椒,需要几艘船呢?首先花椒装袋,一袋花椒算16宋斤,那一艘货船的货柜,只能塞下45袋,所以往往还要塞在休息层,这样一船也只有1200斤。而始发地与交易地的枢纽站都要获得额外的半成,也就是1500贯。换句话说在这里发运货,就得亏掉4成的利润。但交易地其实就是渝州的枢纽站,所以也不用你去找要买货的人了。枢纽站收取了天价的运输费,自然就会提供它天价的服务。比如说你得到了一只枢纽站的鸽子,此时货已经备好了,只需要放出信鸽,枢纽站的人会组织车队来运输,你只需跟货就成,来到枢纽站,得到两张货单,填写单号、数量、物品名称等等信息之后,就跟着跑船到交易的渝州枢纽站。而这里,你的买主已经是等着了,价格都不需要谈,因为有人已经谈好了价格。你要做的就是盖章,拿钱走人。返程会有专门的信船或者客船送你回黎州。如果你想买其他地方的特色产品到黎州卖,也是直接在枢纽站订货,等货就行了。很显然,拿得到鸽子的人,就拥有了这里的优先权。

如果不走水路,而是走陆路呢?走陆路那么就是贩运到锦官城才能得到最大的回报。而走陆路用马车运,横着垒麻袋,为4、3、2,一车12袋,车厢长3.5米。如果竖着垒,2、1,车厢长3.6米才有9袋。这种长板的马拉车(板车),即使不上货,马也走不快的。所以至少比田家船队慢10天的。这10天,那就是花椒垄断时期,价格也是高位。等你千辛万苦运到锦官城,就会发现,市场已经被别人占完了,但你的价格低,所以卖得掉吗?如果你来经营这个黎州船务局,你会不想方设法阻止他卖低价吗?所以首先,在他没有来之前,就要和所有的商铺签订半月后降价协议。签了这个,你管他卖何种低价呢?现在卖190文一两,半月后的协议签150文一两,但数量是现在的两倍。120文一两,数量是3倍。所以这种小商贩,多来几次,就不会再来了。因为回去一算账,可能还亏钱。即使赚钱也不会多。

所以,现在的黎州,就在被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黎州船务局一点点的侵蚀着。当它把自己的蜘蛛网织好的时候,那你整个黎州,可就不容易翻身了,只能任其宰割。即使是现在,黄宇说话,那也是非常的好使嘛。说他是这黎州的三巨头也不为过,而且比单独惹一个黎州知州更不好。但他偏偏大过年的亲自挨家挨户拜年。所以但凡知道点消息的人,有谁敢不奉若上宾呢?

(本章完)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