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不是相亲只是寻亲

“回陛下,家祖正是刘彦清。”刘国璋面不改色地答道。

当初大哥在临死前自己答应过他的,他的亲人就是自己的亲人,那他的祖父就是自己的祖父。

梁师成在一旁轻声提醒道:“二郎,不要让官家问,你自个说啊。”

“说什么?”

“把长辈兄弟,籍贯说一遍啊。”

哦,宋朝提亲还有这规矩啊。

“禀陛下,草民刘琥,字国璋。家祖刘氏讳彦清,祖母宋刘氏。家父刘氏讳葆,字藻鸿,家母林刘氏。大哥刘珑,字国华。

籍贯开封府,原住在开封府外城西厢建隆坊天波溪西巷甲十二号。”

刘国璋停住不说了,等了十几息,旁边的梁师成又开口。

“往下说啊。”

“往下说什么?”

“你们怎么去的明州。”

“哦,禀陛下,臣的家祖、祖母早逝,留下家父及家姑。家父兄妹二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十六岁那年自卖为奴,凑得一笔钱,送家姑入贵人府。自己跟着主家南下行商,艰苦奋斗数年,在明州立家,与福州长溪林家通婚,生下我兄弟二人...

三年前,家母染疫去世,两年前家父因病去世。兄长与我守了十七个月的孝,奉父母遗命,北上汴京寻亲祭祖。不想刚到陈留,兄长染病,不治身亡。”

赵佶听完后转向梁师成问道:“都对得上吗?”

“陛下,对得上。”

“祥老。”

刘宝祥躬腰答道:“陛下,政和三年,贵妃娘子病重,自知来日不多,便命老奴去寻亲。老奴得了梁都知的大力协助,找到娘子原来的户纸,得知娘子亡父为刘氏讳彦清。”

“嗯,那年朕还下诏,追赠刘丈为太师。”

“是的陛下。当时户纸上写的正是西厢建隆坊天波溪西巷甲十二号,与二郎所言无误。娘子还告知老奴,说其父临终前,交给兄长一块玉佩,上面刻有‘四海宴清’的字样。”

听到这里,刘国璋明白了,不是招亲,是寻亲啊,听话里的意思,自己是五娘的表哥?

关窍是自己留给刘宝祥的那包东西。

当时自己做好离开开封城的准备,短时间内回不来,想着把大哥的遗物留给祥老,请他帮忙继续寻找线索——他在内侍省德高望重,官场上的门路多。年纪大,耐得住性子做水磨工夫。再说又都姓刘,五百年前是一家。

选来选去,觉得他最合适。

想不到还真给找到了!

赵佶点点头,满脸悲戚,还伸手在眼角抹了抹眼泪。

“确认无误,刘二郎确实是明达皇后兄长之子,亲亲的侄儿。爱妃,爱妃啊,你过世四年,朕终于完成你的夙愿,帮你找到你的亲人了。”

赵佶捂着脸,居然呜呜地哭起来。

真得让人意想不到,赵佶,大宋天子,居然当着众人的面,哭了?!

刘国璋又惊又喜。

惊的是万万没想到,大哥临死前还给了自己这么大一份新手大礼包!

喜的是,赵佶对明达皇后的感情还很深,那么作为明达皇后唯一的娘家亲人,十亩地里一根谷,我以后岂不是可以浪得飞起。

梁师成在一旁劝道:“官家,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足足四年,官家凭着对明达娘子的思念和情义,坚持不懈,找了四年,终于找到明达娘子唯一的娘家亲人。

这份情义,真得是感天感地,古往今来都罕有啊。”

刘国璋瞄了一眼,这位隐相,真是位人才。

“是的,是大喜事!”赵佶接过手巾,抹干眼泪,朗声道:“师成,宣诏吧。”

“是!”

梁师成拿出一份诏书,当着众人念道:“门下。治自内则先恩,盖人伦之大本。礼沿情而异制,亦天下之至公。明达皇后刘氏,位极元妃,德冠宫壸。有进贤逮下之志,无险诐私谒之心。越自缵承,祗服内职。夙夜匪懈,嫔御式从。弃朕早薨,摧肝裂心...

刘氏先公讳彦清,追赠中书令、太师、吴郡开国公;先兄讳葆,追赠河东节度使、检校太保;长侄刘珑,追赠金吾卫大将军、使持节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充本州团练使...”

听到这里,读了十来天邸报,已经清楚诏书札文规矩和含义的刘国璋知道,接下来是授予自己的官阶。

“...次侄刘琥,嗣刘氏血脉,祧续千秋。授左武大夫、使持节明州诸军事、明州刺史(注一)。赐宅院一处,钱一万贯,布帛一千匹...进秩槐庭,增荣鼎席。弥宣懿猷,祗服厥命。

仍令所司备礼册命。”

梁师成念完后,赵佶语气和蔼地说道:“二郎,你是明达皇后的亲侄,也是朕的侄儿,大家自己人,以后有什么需要的,给师成说,叫他禀告给朕。”

“谢陛下,臣现在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先祖坟茔,再去先姑墓前上香祭拜,告慰先灵。”

“二郎孝心可嘉。即如此,你就去办吧。”

寒嘘几句,得了梁师成的眼色,刘国璋主动告辞。

“嗯,朕还有国事处理,就不留你们了。等二郎忙完,朕再设宴,款待你。师成,替朕送送五姐和二郎。”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