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从经济弱势到经济优势

苏璟将秦国的崛起之路说完,长呼了一口气。

虽然说的是经济战,但其实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一波内容,也是让朱樉陷入了深深的震撼之中。

此前,他从未想过,原来国家之间的战争,竟然可以如此的复杂。

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可以如此的庞大。

“商鞅此人,当真是个奇人!”

朱樉由衷的感叹道:“有如此人才,秦国难怪崛起的如此之快速。”

苏璟看着朱樉笑道:“可惜,再厉害的人才,在人心面前,那结局都一样。”

“嗯?”

朱樉一愣朝着苏璟问道:“苏先生,商鞅怎么了?”

苏璟淡淡道:“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很快就被杀了。”

被杀?

朱樉眼睛瞪得老大,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道:“这样的人才,怎么可能会被杀?难道接替秦孝公的秦惠文王是个昏君不成?”

朱樉的脑袋想法还是很直接的,商鞅这么厉害,让秦国迅速的变强,这秦惠文王作为国君,不至于傻到这种程度吧。

苏璟看着朱樉说道:“秦王,秦惠文王并不傻,只不过是当时的现实情况所迫罢了,秦国变强,对于百姓和国君来说,那自然是好事,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可就不一定了。”

“苏先生这是何意?秦国的强大,难道不是对全部秦国人来说都是好事吗?”

朱樉纳闷道。

苏璟摇头:“当然不是,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商鞅建立的秦国耕战体系吧,在二十等军功制度下,秦国的百姓只需要种田或者打仗就能够加官进爵,逆袭人生是不是。”

“没错,这样的制度很好啊,百姓们种田有干劲,打仗敢冲锋,不是很好么?”

朱樉立刻回答道。

苏璟当即反问道:“那对于那些秦国原本的贵族来说呢?”

朱樉想都没想就回答道:“他们也可以种田或是打仗来提升自己的爵位啊!”

只不过,这话刚出口,朱樉便愣住了。

贵族原本可是不需要做这些的,种田费力,打仗费命。

原本这些事情,世世代代都是那些寻常百姓做的,他们这些贵族,只需要高高在上就够了。

“看来秦王已经发现了。”

苏璟看着朱樉道:“平民和贵族就是两个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天然就存在矛盾,平民需要上升渠道,而贵族想要固化阶级,最好永远都不变化。最有趣的,变成了贵族的平民,立马就会加入贵族的一方,完全忘记自己身为平民时的立场了,这个就叫做阶级矛盾,是永远都无法调和的。”

“商鞅变法,耕战体系的确是对平民大大的有利,但秦国的话语权,掌握在贵族的手中,旧贵族早就对商鞅恨之入骨,而新贵族也不会念着商鞅的好,商鞅死了,这耕战体系废除,就只有他们这些新贵族就好了,不要再有后来人和他们争夺利益。”

“秦惠文王即位时年岁不大,秦国的权力尚且被一切旧贵族大臣掌握,这些人的态度,秦惠文王根本不能无视,商鞅的凄惨下场,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朱樉彻底的沉默了。

在苏璟的讲解下,他将自己代入到了秦惠文王、秦国贵族和平民各自不同的立场下。

他陡然间发现,商鞅这样的人物,竟然丝毫没有任何自保的能力。

商鞅做的是实事,为秦国壮大的实事。

但偏偏,这样的人,却得不到一个好下场。

“苏先生,你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不入朝堂的吗?”

朱樉突然看向苏璟,真诚的问道。

在朱樉的心里,苏璟的才学并不比商鞅差。

偏偏苏璟就是不愿意加入朝廷当大官,还有各种不那么令人信服的理由。

现在看来,似乎只有这个最为可能。

苏璟笑笑:“或许吧,谁知道呢。”

朱樉沉默,竟然苏璟没有承认,但他心里头已经认定了。

“好了,别想那么多了,继续上课!”

苏璟重新进入了上课的节奏,神色严肃起来。

“是,苏先生。”

朱樉点点头,认真听讲。

苏璟说道:“商鞅惨死,但即位的秦惠文王的脑子很清楚,商鞅变法的内容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带领秦国走上强国之路,所以他力排众议,将耕战体系保留了下来,这也预示着秦国的变法彻底的完成。”

“同时,秦国这半独立的经济体结构也趋于完整,接下来,便是由半独立走上彻底独立的道路,也就是秦灭六国了。”

“当然,在灭六国之前,秦国还是得考虑自身的稀缺资源情况,粮食的问题已经解决,盐铁因为有楚国的贸易在,倒也没什么大问题。”

“只是,这样的状况仅仅是秦国维持现状的情况下才能维持,秦国若是想要向外扩张,那势必需要更多的资源,扩张也必然会产生摩擦,与楚国的关系也就没那么好说了。”

“现在的问题是,盐铁资源在秦国境内不多,主要掌握在当时的几个大国之内,秦国想要掌控盐铁矿,就要去攻打这些大国,这显然是不理智的。”

“毕竟秦国缺少盐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主动开战,那就会变成众矢之的,就如同魏国一般,需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联合对抗,到时候楚国再一断贸易,秦国又会变成之前的情形了。”

“所以,当时的秦国没有起刀兵,而是转头开始寻找新的盐铁矿,对外贸易始终都是不稳定,只有拿在自己手里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在举国之力的寻找下,秦国终于在四川地区找到了,当时的四川地区和现在可不一样,春秋战国的时候,四川还是一个不毛之地,人口少,山多,水患频发,完全不适宜耕种,所以当时的各个大国都没有怎么注意过这个地方。”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