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章 盐坊

大褚王国穷兵黩武,所以历来都是武官的地位高过文官。

永山县县令与宋江这个校尉虽是平级,但是论其身份地位,李大人都在宋江之下。

不过文官也有文官的长处,生产、通商等一切事务,就算是交于宋江这个粗人去打理,他也玩不转。

再者,宋江此人历来八面玲珑,所以和永山县的各级官员,关系都打得火热,这让他在永山县之中,可谓是如鱼得水。

永山县县令,姓李名长乐,字天祥。是成武十二年的二甲进士。

按道理说,一般的二甲进士,咋地都能在皇城里谋个合适的差事,也不知道为何,却被派驻到这偏远的永山县当了个县令。

而且,这一当就是十五年之久。

一个县令,十五年不得升迁,这在大褚建国至今,也是首例。

宋江和李长乐不仅仅是关系好,甚至还有些惺惺相惜,正是因为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一个十五年不挪窝的县令,一个混了半辈子的校尉。

两个人皆是从踌躇满志的青年俊才,被岁月这把杀猪刀,愣是给磨成了得过且过的半老庸人。

永山卫大营就在县城边上,谷令君和宋江没等多久,门外就传来了亲兵的通报。

“李大人到!”

随即,一名身着粗布长衫,须发灰白的小老头走入了大帐之中。guqi.org 流星小说网

看到此人,宋江立即起身相迎,谷令君也跟着起身走了过去。

“来来来,贤弟,这位便是李长乐李大人!”

说着,宋江将谷令君让至身前,继续介绍。

“老哥,这就是我最近跟你提过的,烽燧堡新上任的都头,谷令君。”

“烽燧堡都头谷令君,见过大人。”

谷令君双手抱拳,并未行军礼,毕竟对方没有军职在身。

李长乐显然知道谷令君,并且也知道眼前这个年轻的军头背景通天。赶忙谦恭的回礼。

“小谷大人不必多礼,小老头我今天没穿官服,咱们还是随意一些为好。”

说完,李长乐转头问向宋江。

“宋老弟这么着急的要我前来,所谓何事啊?”

宋江,引着李长乐坐下,并命人为其添置餐具之后,才缓缓开口。

“老哥,看看这是何物?”

说着,宋江把谷令君给他的那一小袋精盐递到了李长乐的面前。

李长乐是行家,看到袋子里的那精细的白色颗粒,有些吃惊。

“这盐的精细程度,比官坊里做出的精盐还要细上几分啊!宋老弟,此物何处得来呀?”

宋江不答反问。

“老哥,这个成色的精盐,能卖出个什么价呢?”

李长乐估算了片刻,斩钉截铁的回答。

“至少七十两!”

宋江和谷令君相视一笑,七十两这个价格,的确已经达到了两人的心理预期。

李长乐不明所以。

他猜测应该是边军从盐贩子手中查获了一批精盐,想要找他出手。

毕竟私贩盐铁是重罪,而通过他这个县令来出手,就可以达到蒙混过关的效果。

他李长乐是一个县城官家的代表,他卖出去的货,最多算是各地之间的官方通商,而且还是受法律保护的。

看这些精盐的成色,李长乐知道,绝对有利可图。

“有多少?”

宋江举起酒杯,起身走到李长乐身边,脸上满满的得意之色。

“要多少就有多少!”

李长乐一惊,直接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当真?”

开玩笑,若是真如宋江所说的要多少有多少的话,那还不是要发财了吗?

“自然是真的!”

宋江移步到谷令君身边,提着酒壶为谷令君续满杯中酒后,继续说道:“这些精盐,本就是小谷兄弟熬制的!”

此言一出,饶是满腹诗书的李大进士,也开始向谷令君投去了佩服的目光。

这是发自内心的,绝对没有丝毫对方身份背景的因素在其中。

能够炼制出如此成色的精盐,这是什么?

往大了说,谷令君这双手,完全可以实现点石成金的效果。

要知道,那些管理官坊的盐官,个个都是富得流油!

这还是将大部分利润上缴国库之后,他们被允许获得的部分。

如果永山县也能出个官坊,并且能够熬制的精盐成色还强于其他地区的话。可以说,数之不尽的银票,将会流入他们三人的腰包。

不过相比于两个大老粗当兵的,李长乐这个当了十五年县令的文官,想得却更多一些。

“两位,熬制精盐,虽然利润丰厚,可若是被上面有心人惦记上了,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李长乐的担忧不无道理。

他和宋江没有靠山,偷偷摸摸小打小闹还行。可一旦形成规模,必定会被其他人算计。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谁都懂。

李长乐这么说还有一个原因,他在试探谷令君,想看看这个传说中背景通天之人的反应。

李大人的话,倒是点醒了谷令君。

之前光顾着想如何赚钱了,却忘了树大招风的道理。

其他人将他看作是背景深厚的世家子弟,那是别人以为。他自己是个什么状况,只有谷令君自己清楚。

齐小三的背景肯定不简单,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谷令君和他之间的合作关系能到什么程度,这还有待考量。

其实这就产生了一个相互矛盾的论证问题。

如果自己没有钱,那么就无法让烽燧堡壮大,给齐小三交上一份令其满意的答卷。

反之,为了壮大,谷令君如此利用职务关系之便,徇私枉法的赚取黑钱,齐小三会不会做他背后的靠山呢?

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谷令君心里没底。

不过,他打算试一试。

俗话说,这世界熙熙攘攘,一切皆为利来利往。

既然,开设盐坊熬制精盐利益巨大,那么齐小三难道不会动心吗?

双方既然是合作,分他一杯羹就是了。反正现在也急需要资金去壮大烽燧堡。

之后的事情之后再说,实在不行,被那些得罪不起的盯上了,大不了交出去就是了。

估计那个时候,谷令君的烽燧堡也已经兵强马壮了。

想通了这件事,谷令君的表情变得笃定起来。

“两位,我们先做起来,之后的事情,容我知会一声,有结果了我们再行定夺也不迟。”

谷令君的话,如同给宋江和李长乐吃了一颗定心丸,两人相视一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别看两人平时在处理军务和政务上,都是得过且过的庸人。但是这涉及到自己发财的事情,那做起来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盐坊的选址,就定在了烽燧堡之中。

那里是军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堡寨,但依旧没人敢于去那里生事。

炼制精盐需要的器皿工具,谷令君给宋江列了一份清单,宋江当场便命人开始筹备,并贴心的告知谷令君,会另派一百五十名辅兵,增援烽燧堡。

李长乐这边更加积极,这小老头县衙的库房中,还存有三十担粗盐。这是去年查封的私盐,一直被他扣在手中,还没来得及出手。

这三十担粗盐,将会和那些辅兵、器皿一起送往烽燧堡。

两个老滑头还同时下达了着重稽查私盐的政令。那才是无本万利的买卖!

当然,若是想要做大,单是靠着查抄的私盐,肯定是不行的。

不过现在才刚刚开始,谷令君的身后之人还没有给予回复,他们现在只能先从小做起。

至此

一个挖大褚王国财政墙角的利益小团伙,在永山县成立了。

三人分工非常明确。

谷令君,负责建造厂房,熬制精盐。

宋江,作为永山县驻军的话事人,负责打击境内所有私盐,充实货物来源。

李长乐,负责日后成品的销售渠道。

盐坊一旦建成,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银票将流入三人的口袋里。

畅想着美好的未来,这天三个人都喝多了。谷令君也被迫在永山卫大营留宿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谷令君返回烽燧堡时,与他一同上路的已经不止是来时的那十几个人了。

一百五十名辅兵,五辆运送制盐设备的大车,以及两个装满了粗盐的板车。

宋江和李长乐将谷令君送出三里之后,才打道回府。

以后,三人就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对于李长乐和宋江来说,绝对是赚大发了!

和谷令君合作,不仅财源滚滚,还抱上了大腿。且不提他到底是哪个世家的贵公子,就算是搭上威远伯这条线,就已经让二人受益匪浅。

浩浩荡荡的马队行驶在永山县通往烽燧堡的官道上。

谷令君骑着高头大马一骑当先,身边跟着的是庄老六。

庄老六得意洋洋的看着身后的辅兵和随军的物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阵势,自从他入烽燧堡当兵之后,还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大人,中间那几辆马车上装的是甚?”

自从昨天谷都头被宋江拉去吃酒之后,他就一直没见到谷令君。

结果,第二天人家一出现,就带回去这么多的人员和物资,着实让这个憨憨震惊了一把。

“那是熬制精盐的工具。”

谷令君心里正在计划着该如何规划厂房厂址,随口回了一句。

“俺滴娘赖!这是要建个作坊吗?”

那么多的制盐器具,这一天得造多少精盐啊!

凭借庄老六的脑子,他可算不清,一个盐坊一天的产量以及货品价值。

但,至少一件事情他很清楚。

以后烽燧堡,有钱了!

“老六,你先走一步,提前回去通知吴秀才他们准备接收辅兵,腾出一间房子存放那些粗盐,记住一定要在地上架上石块和木板。”

“好赖,头儿!”

庄老六答应一声,立即纵马离队,向着烽燧堡快速奔去。

如今的庄老六,已经彻底沦为谷令君的小跟班,谷令君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

有了一百五十名辅兵的充实,烽燧堡名义上一营的兵马,也算暂时接近满编了。

辅兵,作为辅助军士战斗的兵种,也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

不过通常辅兵的基本作用,就是负责后勤工作的。

比如战时的物资搬运,攻城时协助攻城军士推动攻城云梯,举着大盾阻挡对方弓箭之类的。

不过辅兵毕竟经历过一些军事化的训练,比民夫营的民夫们强多了。

只要日后稍加训练,又是一批悍勇士卒。

现如今,东南边陲战事吃紧,各地的兵员都非常紧缺。

宋江一次性能够调拨给谷令君一百五十名辅兵,已经是大手笔了。

有了辅兵的充实,烽燧堡的强军之路,就可以分成两条线来做。

最重要的一条线,自然是加紧盐坊的建设。

另外一条,打秋风当然也是不能落下的。

谷令君要负责监督盐坊的进度,打秋风的差事,就落在了许虎许豹两兄弟身上。

当然,打秋风的小队中自然也少不得庄老六这个参军。

上次的收获,换算成银票,是九百八十两。

谷令君大手一挥,直接购置了全套的突袭尖哨的武器装备,共计十套。

可以说,如今烽燧堡绝对是永山县战力最强的堡寨,没有之一。

派出打秋风队伍的同时,堡寨里面盐坊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中。

全烽燧堡上下,除了日常值守的军士之外,其他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部加入了工程建设之中。

这么多壮劳力,一个小小的盐坊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三天,只用了三天的时间。

在烽燧堡旁边的空地上,一座土木结构的工棚,外加几座砖石结构的房子拔地而起。

待到庄老六他们打秋风的队伍回来之后,烽燧堡这里,第一批十五担精盐已经熬制完毕。

这次打秋风的队伍,收获虽说没有上一次丰厚,但贵在没有人员阵亡。

虽然几个军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好在都不是致命伤,也不会落下残疾。

这次收获少,其实也情有可原。

十二个突袭尖哨,外加五个骑兵的队伍,那些铁勒部的狩猎队,看到之后第一选择就是掉头就跑。

能够有所收获,还是大家充分学习了谷令君上次的战术,诱敌深入才有所斩获。

其实也不怪这些士卒们。

大家第一次鸟枪换炮,难免有些膨胀。总想着要和对方的骑兵正面钢一钢,看看到底谁更厉害。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并不值得提倡。

万一太过张扬,引来铁勒部大队骑兵前来报复,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另外,盐坊这边之所以产量上不去,其实原因在于缺少技术工人。

目前懂技术的只有谷令君自己,想要培训出一批熟练的技术工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所产量暂时只能保持在这个程度。

另外最重要的一件事,谷令君在回到烽燧堡的第二天,就通过许虎给齐小三送去了一封信。

信中提出要与宋江和李长乐开设盐坊的事情。直到打秋风的队伍回来,谷令君才接到齐队正的回信。

小谷贤弟,见字如面。

贤弟前往烽燧堡任职,已一月有余。

贤弟之功绩,兄在送往威远伯的军报中已经得知。

贤弟的诚意,为兄已经看到。

至于盐坊一事,贤弟不必思虑太多,放手去做便是,为兄自会给贤弟铺路搭桥。

贤弟信中提到的利益分成一事,为兄以为上佳,依从贤弟的意思即可。

齐小三

关于利益分成一事,谷令君去信中详细提到过。

万安郡里面的头面人物,都要给。都指挥使威远伯顾春江要给,万安郡太守向宗方也要给。

至于齐小三,那更是要给两成的。

正所谓,有钱大家一起赚,方可财运长久远嘛。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