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国营棉纺二厂

他们一起去人民广场,去公园,去商业街,后来再去大商场,可算让刘娥开了眼界。

刘娥的三个子女和一个女婿,都忙的没工夫陪她这个老太太,反而是让一个没有亲属关系的人陪着,刘娥常常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她在女婿和儿子面前,对吴小英赞不绝口,夸吴小英一点没有城里大小姐的架子,人又可爱,说话又好听,性格又活泼,真是人见人爱。

程立夏听说妈妈跟吴小英相处融洽,觉得很不可思议。

一个是乡下的小老太太,一个是性格跋扈的城市小姐,这两个人居然能合得来?

也真是奇闻了。

姜鸿宇听说刘娥现在经常跟着吴小英出门逛街,担心刘娥钱不够花,隔三差五就给钱,一给就是几十块,让她看好什么尽管买,不要心疼钱。

刘娥也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客气了,给她钱她就拿着,反正也不乱花,到时候剩多剩少,再还给他们。

对姜鸿宇来说,家里的老人孩子都安顿好了,他才能安心忙自己的事业。

此前他因为几篇论述当前经济体制的文章,引起一个经济研究讨论组的注意,邀请他加入这个小组。

姜鸿宇在加入小组之前,并不清楚这个组织的来历。

加入进来之后,才明白,原来这个小组不是什么没有背景民间组织,www.youxs.org。

经济研究讨论组,最早是由中央社会科学院发起的一个讨论小组,总部在京城。

这个组织有一份内部刊物,最早每期只印几百份,分发到社会科学院内部研究所,供内部参考。

后来渐成气候,开始发往国内的几家重点大学,还有各研究机关,以及各省市的经济研究和宣传部门,影响力越来越大。

再后来,申城这边也组织起一个研究讨论分组,很快从各地选拔出一批人,集中讨论当下的经济问题。

讨论组的人员,都是有关方面的人才,有的是报社评论员,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从企业退下来的管理人员。

还有几个人,没有任何特殊背景,只因为发表了几篇讨论当下经济问题的文章,有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因此被选了进来。

姜鸿宇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这确实是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年代。

在改革潮流的推动下,许多有能力的人,直接从基层走进了研究领域,从而在研究领域取得成就。

讨论组的人,并不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开会讨论,纸上谈兵。

他们也会深入企业内部,参与调研。

暑假这段时间,姜鸿宇和一个小组成员名叫老牛的,被派到申城国营棉纺二厂,研究分析这家国营大厂的内部问题。

这是一家有三千多名工人的大厂子。

厂子不但有厂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技校,内部还有专门的蛋糕房、澡堂、理发室。

厂里的福利好到令人惊叹,厂里的职工,每年发一次春装,一次冬装。

每人每月可以领五斤鸡蛋。

按照节令,还会发粽子、月饼、肉、大米、苹果、梨、西瓜、冰棒之类的东西。

只要进了工厂,可以说从生到死,一切事务,这家工厂都能包办了!

甚至包括介绍对象!

有时候夫妻吵架,闹到领导面前,领导也会帮忙调解。

不夸张的说,只要进了这家厂子,这辈子可以高枕无忧了。

总之,这是人人向往的国营大厂!

这样的地方,应该说是良心企业,是全社会的模范单位了。

但姜鸿宇看过这家工厂的财务状况,厂子去年能勉强保持盈利,今年开始,已经出现亏损。

亏损的趋势非常明显。

再持续下去的话,能不能保证厂里工人的福利很难说,甚至有倒闭的可能。

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姜鸿宇和另一名小组成员老牛,来到这家厂子,进入车间,观察了一段时间。

他发现,这里的工人虽然每天正常上班、按点下班,但实际算起来,每人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才只有三个小时。

其他时间,要么在闲聊,要么是上厕所,要么就在那打毛衣,下棋,打扑克,大家都在混日子。

反正是铁饭碗,到了时间发工资,就算亏损,也有国家兜底,国家不会让他们没有饭吃的。

当然,一家厂子的亏损,工人工作态度懒散,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更大的原因,还是工厂体制问题。

观察结束后,厂里召开了讨论会,厂里的大小领导,包括书记和厂长,都要参会。

会上,经济研究讨论组的成员,要发表讲话,报告此次调研成果,提出改革方案。

老牛让姜鸿宇讲话,因为姜鸿宇口才更好,条理更清晰。

尤其他身上那种沉稳庄重的气魄,是与生俱来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改革,顾名思义,这一“改”,肯定要“革”掉很多人的既有利益。

这是得罪人的差事!

姜鸿宇身上有那种不怕得罪人的锐气,所以,这种发言,只能交给姜鸿宇。

姜鸿宇也已经习惯了几十个人开会的阵仗,面对全厂的领导,没有丝毫怯意。

上来先夸一通,捡好听的夸,把这家大厂的优点先说一遍。

正夸的每个人心里美滋滋时,一句“但是”,话锋急转,就开始提出厂里的一些问题,听的大家灰头土脸,脸色难看。

然后,姜鸿宇又开始给厂子提改革建议。

当然,他提出的改革建议,并不完全是自己脑门一热就决定的,他要先跟经济研究讨论小组汇报情况,大家一块商议,商议出了结果,再由他出面,跟厂里开会交涉。

这时候,厂里的书记员就翻开笔记本,记录姜鸿宇的发言。

姜鸿宇提出,首先要改变工资制度。

此前只要是工厂职工,不论实际工作多少,每月领固定的工资和奖金,这导致一些人磨洋工、混时间。

从现在开始,要提高厂子的工作效率,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每月根据实际工作量的大小,来发放工资。

第二点,也是最致命的一点,就是要尝试实行“厂长责任制”。

众人一听这话,整个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纷纷把目光转向坐在最上位的两位大领导:

厂里的书记和厂长。

只见这两位领导虽然表情如常,但眼神里分明有了情绪。

书记是恼怒,厂长是窃喜。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