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呼呼呼...

通往北海郡城方向的平原大道上,数面绣有“平原”二字的牙旗,正迎风猎猎作响,整齐的长戈,直插云霄。

数以千计的士兵,整齐划一。

放眼望去,只让人打从心底生出一股子豪迈之情。

初平四年,三月初,平原相刘,整军北上,援救被黄巾所围困的北海!

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出兵告示,自夏诚手中诞生,传缴三军。

当然了,这些都是他通过金手指专门修饰语句,根据相应内容所生成的公文。

哎,没办法。

这个时代的公文,就是这样,显得繁琐。

往往都是开头结尾,要备注有一搭有的没的文注,你不想写,但还是要写。

尤其是出兵的时候,都要有缴文,或是告示,以做到出师有名。

之前提过,汉朝乃是郡、国并行。

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

郡下设县,县令兼理军、民两政,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

而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则是以相为行政长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卫和维持王国治安。

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

所以,在汉朝尚未彻底分崩离析之前,救援北海,也是需要有个大义的。

好在,有了金手指后,夏诚他便直接扫描了以往公文,生成训练集专门帮他生成这堆废话,并且修饰文辞,以后他只要写主体就可以了。

在阳光的照拂下,大军井然有序。

古时,是以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为十二时。

自汉代开始,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至于说后世宫廷剧里面常用的十二地支计时,也是一样的表达方式。

那是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渐词不达意,遂改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刘备的平原大军,在吃完早饭,也就是当下的食时(上午7-9点)之后,整军出发。

为了不扰民,数千大军,都是依次以阶梯形式前进,排成一字长蛇阵,沿着官道一路北上。

一路上,大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倒也还算顺利。

直到时至下午的时候,迎面而来了一堆难民。

既为难民,顾名思义,这些人,基本上都是逃难的。

他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光着脚或是只能套双简陋的草鞋,瑟瑟发抖。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紧紧搂住怀中稚子,伴随着或是因为饥饿或是因为寒冷而发出的吵闹啼哭,步履蹒跚却又坚定不移地朝着与北海郡相反的方向逃离。

是的,这些难民,绝大部分都是老弱妇孺和半大孩子。

青壮年力,早已经被近几年来的天灾人祸,给洗劫得没有几个了。

自恒灵,兵连祸结,无数攻杀鏖战,免不了各种征丁抓俘挟裹入军的操作。

黄巾军如此,官兵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谓的匪过如梳、兵过如篦,莫过如此。

后世之人,提及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更多的都是关注于在这段风云叱咤的动荡舞台上,那些挥洒智慧与勇武,风华绝代,引领风骚的精英人才。

学识韬略的文人雅士,虎胆龙威的无双猛将。

甚至于那些国色天香,引人遐想翩翩的宫闱佳人,皆绽放光芒,为老少妇孺们,津津乐道。

所以,人们更多在意的,是那风雨摇曳中的宫廷谋斗,机敏交锋,是那刀光剑影,舌枪唇剑的博弈。

是那青史留名的才子佳人,文臣武将,光鲜亮丽的一幕。

至于说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死存亡,又有多少人留意一二?

在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还有诸侯的眼中,百姓,不过是应有尽有,允索允许的羔羊罢了。

人类从历史当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战争的残酷,在这个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6月3日到6月5日)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