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3 章 医学与生命7

【先说长寿的张苍,大家可能对张苍更熟悉的是他的数算,和他的屁/股。】

张苍:???

他数算好的确,还有他屁/股什么事?

等等,难不成是……

【相传张苍肤色雪白,投奔刘邦后,曾“坐罪当斩”。古时候斩首要脱衣服,宽衣之后,王陵见张苍“身长大,肥白如瓠”“怪其美士”,便向刘邦求情,饶他一命,于是张苍就这么活了下来。】

荆咕乐子人性格发作,特意做了个卡通人动图:

一个顶着“张苍”名字当脸的卡通小人,被判刑:“斩!”

狱卒把“张苍”按倒,衣服扒掉,刚把他按着跪下,头朝前伸长脖子准备下刀,一名脸上写着“王陵”的人从身后经过,眼睛大睁:“哇,好白一瓠!”

为了表示有多相似,还放出了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瓠,给大家对比。

生动形象,立刻让大家知道了张苍的背面身形如何,尤其是臀部。

“哈哈哈哈!”

“张苍你的屁股出名了哈哈哈哈!”

“我没看到我不信!快让我也瞧瞧!”

汉朝时期,大家开始齐齐大笑,不少人开始好奇地打量着张苍的背后,让张苍囧的不行,脸涨的通红。

秦朝时期,所有君臣看向了御史张苍。

投奔了刘邦?那个汉朝的开国皇帝?

刘季奉旨办事不在朝中,大家只好看张苍一个人。

此时的张苍有点慌,被天幕点出自己后来效力汉朝效力刘邦,这不就等于背叛大秦了吗?

【根据史料记载,张苍肤白、个子高,属“奇貌”。在秦汉户籍记录中,有肤色一项,从已经出土的文献可以看到,大部分人的肤色是偏黑色、黄色,只有极少数人是偏白色。

其中张苍和张苍的儿子都是身高八尺有余,肤白,并且封侯。张苍的父亲身高不足五尺,孙子身高仅六尺,可能遗传的是张苍母亲的外貌。】

【张苍,虽然论名声不如秦汉许多文臣武将,但是论长寿,他笑傲秦汉所有人!】

汉朝汉高祖时期,所有君臣看向了计相张苍。

刘邦有些好奇,张苍与自己差不多是同龄人,难不成张苍比自己长寿很多?

汉文帝时期,刘恒想起刚被贬的丞相,有点不自在,也有点好奇,这位如今已经老迈的丞相到底什么时候死!

不同的平行时空,张苍都成为了众人瞩目的视线焦点。

大家都很好奇,这一位天幕重点介绍的老寿星,到底有多长寿。

很快,天幕揭晓了答案:

【张苍,保守估计活了104岁!】

天幕下一片哗然!

张苍瞪大眼睛,又是惊喜,又是不可思议。

然而这还没结束。

【说保守估计,因为张苍出生时间有点争议,在秦灭周之前应该已经出生了,因为

不明,从周赧王退位的公元前256年开始计算,是活了104岁。正常算,应该不止104岁。】

【张苍,熬死了秦始皇、秦二世,熬死了汉高祖、吕后、汉惠帝、汉文帝,还熬死了与他同时期的众多名臣名将,比如萧何、张良、曹参等人。而且这些人其实都不短命。】

被点名的一群人齐齐心情复杂。

本以为自己是短命早死才被张苍熬过去,结果天幕特意来了句“都不短命”,那说明他们其实都还算长寿,只不过张苍实在是太能活了。

谁能想到呢,这一个文治武功在秦末汉初都不算醒目的张苍,竟然这么能活!

【这个长寿,皇帝都得嫉妒。】

【比如刘邦,跟吕后仿佛是孽缘,两人竟然都活了61岁,都还是因为伤重不肯就医要信巫死去,好好疗伤没准活的更长久。】

【虽然两人的伤原因不同,刘邦是箭伤,吕后是被狗咬,都是外伤。吕后劝刘邦好好看病疗伤还被刘邦骂了,结果吕后受到影响,自己受伤后也不肯用医,不愧是两口子。】

吕雉嘴角一抽。

果然是孽缘,有了天幕的提醒,这一次她被狗咬了一定好好疗伤,谁要这鬼孽缘!

刘邦笑嘻嘻瞅一眼吕雉:“咱俩看来的确有缘。”

吕雉面无表情在心里补充:没错,天幕也说了,孽缘。

刘邦看到吕雉的表情就猜到她在想什么,哈哈一笑,又看向张苍。

他是真正的出生于公元前256年,看着张苍好奇:“你到底什么时候出生的?”

张苍觉得众人的视线已经让他浑身不自在了,尤其是听到天幕说什么“皇帝都得嫉妒”,非常不安,一口咬死:“天幕说得对,臣就是周赧王退位那年出生的。”

刘邦呵呵。

张苍越是这么说,他越是不信。

秦朝时期,张苍的同门李斯是真的羡慕的差点眼睛都红了。

同是荀子门生,怎么他眼瞎选了胡亥变成了奸臣,跟着大秦一起没了,张苍不仅跟对了刘邦,在汉朝拜相,还能活到104岁!

就连嬴政也投来若有所思的眼神,看得张苍缩了缩脖子,有点害怕。

偏偏天幕并没有发现他的尴尬,还在继续吹他。

【张苍虽然以荀子学生和数学家的身份闻名,文能治国,武能领兵打仗,汉初时是凭借战功封侯。】

张苍在秦时当官,在汉初时继续当高官。

到汉文帝时期,以80岁高龄拜相。

刘恒是想要分散相权,特意选的最年长的张苍,但是没想到张苍那么能活,当了17年丞相还不死,于是只能设计把张苍撸下去,换上自己更喜欢的贾谊。

但是贾谊上任没多久,还没来得及施展所长,没了;

刘恒几年后,也没了;

反而是被贬回老家的张苍,天天打着五禽戏,送走一个又一个老朋友。

刘恒:“……

张苍是李斯同门,是秦始皇时期的人?[(,那时他根本还没出生。

他比张苍小那么多,竟然死在张苍前面。

突然想召回张苍了,要不一起在朝廷里按忙于公务,看谁先熬死谁?

贾谊:“…………”

好消息:他当丞相了;

坏消息:刚当上就死了,啥也没干成。

汉文帝时期,已经被贬回到家乡的张苍放肆大笑:“哈哈哈哈哈哈,你们比老夫能耐又如何,没一个活过老夫!”

【而且张苍的儿子也很长寿,他活着也不寂寞,大概100岁的时候还能骂80岁的儿子逆子。】

天幕找了一个网络上的类似视频:

只见一个白发老头子,举着拐杖追另一个白发老头,以为是两兄弟玩闹,其实是父子。

白发老头骂着前面的白发老头:“逆子!逆子!”

放在张苍和他儿子身上估计很有可能出现这个画面。

古人看得羡慕极了。

自己长寿的活到了104岁,老了还有同样长寿的儿子陪着,这是什么天伦之乐!

但是这还不是结束。

【不过大家以为104岁就是极限了吗?不!】

【还有“药王”孙思邈,他的年龄同样是个谜!】

【根据后世的猜测,孙思邈保守估计是101岁,也有说他活了120岁,不保守一点,也可能是活了141岁!】

唐高宗时期,正在与太医署的太医合作编写《唐新本草》的孙思邈手一抖,毛笔抖落一团墨水,模糊了纸面上的字迹。

他自己也很震惊,但是同僚比他更震惊!

“药王!你是药王!”

“什么药王,这是老祖!”

“是神仙!孙神仙!”

太医署的太医们一个比一个语气夸张,就差要顶礼膜拜了。

孙思邈哭笑不得:“老夫没这么老,可能是后世史料出错了。”

但是太医们不听,就算不保守,也有101岁,还是很令人羡慕!

【相传,孙思邈生于西魏大统七年,也就是公元541年。据说他自幼体弱,家中为了给他看病散尽家财,于是长大后立志从医。用他自己的记载的话来说便是:“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

【据说独孤信曾经夸过幼年的孙思邈为“圣童”——没错,就是那位史上最强岳父,三个女儿都是皇后的独孤信!】

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北周明帝宇文毓皇后,谥号明敬皇后;

第四女是唐高祖李渊之母,追封元贞皇后;

第七女是隋朝隋文帝杨坚皇后,谥号文献皇后。

独孤信自己曾以美貌著称,被称为“独孤郎”,“侧帽风流”说得就是独孤信,出自独孤信出城打猎回城时,帽子被风吹歪了结果别样俊美,满城人都跟着学习他侧着戴帽子。

独孤家在周、隋、唐三朝都

进入皇室,三代都为外戚,一时之间权倾天下,这样大权在握的人夸奖孙思邈,可谓是对他非常喜爱了。

“侧帽风流?能有朕风流?”自恋刘彻上线,一边有了点攀比心,一边又有了好奇心。

这独孤郎的女儿应该也很美貌吧,可惜,无缘一见。

天幕怎么不放一下图片呢,遗憾啊!

而对于家中有女儿的民间,尤其是有点条件的大臣来说,顿时心动了。

原来女儿可以这样投资的吗?

只与大臣联姻算什么,不但可以当皇帝岳父,还可以当三位皇帝的岳父!

一时之间,不少有女儿的大家族都开始要求,对女儿加重培养,要按照能当皇后的标准去培养!

【长大后,孙思邈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三朝,因为医术高超,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经邀请他入朝为官,但是都被拒绝了。】

【唐高宗时期,孙思邈再次被邀请到长安,这一次与朝廷合作编书,但是依然没有接受官职。编完《唐新本草》后,孙思邈再次回到民间。】

李世民感慨万分:“朕曾经见过孙药王,当时还觉得70多岁的老者健步如飞,一定能更加长寿。想不到可以这样长寿!”

这位老者比自己都能活,还能为自己儿子效力编书,不仅身体康健,显然思维依然敏慧。

再看看满朝文武,已有不少一起走来的开国功臣垂垂老矣,显出明显的老态。

比如房玄龄,杜如晦,李靖,年纪都不小了,其实是与他父亲李渊一辈的人。

李世民比李靖小27岁,比房玄龄小19岁,比杜如晦小14岁,但是这里面反而是杜如晦死的最早。

尽管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死,但是能明显感觉到体力衰退,力不从心,看到孙思邈如此年纪还能去编书,顿时更加羡慕了。

【孙思邈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方》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在华夏古代与现代也多中医学者的必学教材;】

【孙思邈几乎是全才,精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把妇科卷与儿科卷置于《千金方》卷首,让后世医者也开始重视曾经不被重视的妇科、儿科;】

【同时,孙思邈也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华夏古代医者,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首创了多个第一。】

【孙思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药王”,在这里就不多说,直接看内容吧!】

荆咕直接把孙思邈的各种“第一”放在天幕上,长长长长的名单,密密麻麻看得让人震撼到说不出话来。

“不愧是药王!”汉朝张仲景看着里面的内容,佩服一句,没有多说其他话。

无他,忙着抄天幕上的内容。

虽然弟子可以抄,还是觉得这样的圣人自己亲手抄写比较有诚

意。

秦朝的夏无且等太医和医家弟子,一个个疯魔了一般,一边抄一边嘴里念念有词,狂热到让人忍不住怀疑孙思邈若是在面前立刻会上去磕一个。

?本作者西羚墨提醒您最全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尽在,域名[(

而在唐朝,孙思邈本人一如既往的谦逊。

“天幕都这样夸我了,我不写得更好都对不起‘药王’这个称呼。”

太医署的太医们心里泪流:别卷了,别卷了,药王都这么卷,他们不卷起来怎么好意思!

不行,药王都如此勤奋,他们也得跟着学,蹭蹭药王的福气,没准自己也能当个“针王”“灸王”。

太医署的太医们各怀心思,看着彼此的眼神如同看情敌,为了未来的荣誉和成就,开始暗自较量起来。

【再说回朝廷的医疗措施。】

【虽然太医署没有面向民间,但是唐朝的各位有为帝王都比较重视医疗,各有各的措施。】

【比如说,唐朝已经有了通过保护环境来防治疫病,妥善处理疫病尸体等,这是从唐高祖李渊时期开始的。】

李渊抚须自得:“朕也是有些功绩的嘛。”

瞧瞧,后世还是记得他的这些施政措施。

【李世民就不说了,他做得太多了,我们说说那些被唐太宗光芒掩盖的其他帝王们。】

李世民哈哈一笑。

“是也该给其他子孙一些机会。”

不然只夸他,他也会骄傲的。

贞观朝的大臣们会心一笑,作为实施那些后世留名的措施的贞观名臣,他们也很大度!

【唐高宗显庆四年,由宰相领衔,尚医局与太医署共同编纂了《新修本草》,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这本就是由孙思邈与官方主编的医书。】

【武皇期间,将民间的疠人坊收归国有,朝廷设置悲田使,病坊也称为悲田坊,男女别坊,四时供承,由朝廷来为疠人养病治疗。到唐武宗时改名为“养病坊”,此后一直延续下去,民间也有了大量的慈善机构性质的病坊。】

唐朝,佛教的民间慈善医坊开了很多,许多贫家家中有小儿或者老人实在看不起病,就会送去寺庙。

寺庙帮助小儿看病,小儿长大后还可以在寺庙学佛经,从而得以识字学文,未来可能出家,也可能不出家。

老人同样如此,在寺庙的医坊得到救治后,就会反过来帮助其他人。

其中比较出名的一座医坊是僧人释智岩所开,相传他事必亲躬,为病人熬药换药,甚至亲口吮吸脓疮。

纵观隋唐,有些地方上的私人官员,或者世家大族也会开办私人医坊,接收那些无力治病的贫农。

比如隋朝时期,有一位岷州刺史辛公义,开办的私人医坊大到可以安置病床数百,接待的病患不论身份富贵,安排了大夫治疗照顾,还安排了官差巡逻以维持秩序。

遇到疫情时,辛公义亲自盯着,在病患收容厅里放了一个坐卧两用榻,一边处理公务,一边随时查看全州患者的情

况,日以继夜,与患者共存亡。

岷州发生瘟疫时,有些家人都抛弃了患病的家人,辛公义不愿意抛弃,让小吏在全州范围内找到被家人遗弃的病患,将他们送到自己的医坊内,甚至拿出自己的俸禄去采买药材,耗尽家资去救助病患。

并且辛公义已经意识到了疫病会通过尸体传播,采取的是“火葬”的形式,能更彻底的消灭瘟疫病毒。

因为辛公义的举措,让岷州人称他为“慈母”。

后来辛公义调任山东牟州,处理冤假错案,平定典狱,同样得到了牟州百姓的爱戴。他一生官职不高,但一直做实事,被百姓记在心里。

天幕下,隋朝时期,辛公义原本并没有太在意天幕正在讲述的大唐。

唐朝再好,也不是他的朝代,一想到改朝换代会带来的战争与死亡,辛公义只会更加揪心。

他正在巡视自己的医坊,嘱咐大夫:“好好照顾病人,你们自己也要注意防护,天幕上提醒过的口罩好好戴,最近有没有被传染的?”

大夫:“大人,这口罩的确有效果!”

“那就好……”辛公义正要再叮嘱一些,突然听到有人在喊自己,“辛大人,天幕在说你!”

辛公义愣了,他好像确实听到了自己的名字?

再抬头一看,天幕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还说百姓称他为“慈母”?

辛公义的脸顿时闹了个通红。

他一个大男人,怎么被人叫做“慈母”,从来被孩子叫爹,难不成日后还要被喊“娘”?

病人与大夫、官差们一起善意的笑了。

“辛大人,日后我们就叫你辛慈母了!”

辛公义连连摆手:“不可不可,我堂堂七尺男儿……”

然而他路过一处,大夫笑嘻嘻喊他:“辛慈母辛大人……”

辛公义:“不可……”

官差喊他:“慈母大人……”

辛公义:“不……”

病人喊他:“慈母……”

辛公义:“…………”

【唐玄宗李隆基令每州写本草及百一集验方与经史一起主场,还颁布了玄宗亲制的《广济方》,要求郡县用大版刻录,在村坊要塞路边张榜公示,普及医药知识;】

【唐德宗李适时,以同样的方法颁布了《贞元集要广利方》。】

【唐文宗李昂时期,剑南到浙西发生流行性瘟疫,唐文宗遣医送药,并且免除部分赋税,给予衣粮布帛等物品,疫情造成死亡后,朝廷将孤儿收养,官府给米粮养大;疫情过后,唐文宗进行了罪己诏,还给与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

【总体来说,能看到有为之君还是能心系百姓的。】

被提到的唐德宗、唐文宗受到天幕的认可,一个比一个高兴。

“看来朕这罪己诏没有白下。”李昂想起剑南的疫情,那难过的日子,自己日夜忧心,却还是避免不了死亡。下罪己诏时也曾担忧激起民反

,担心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帝王才被上天降罪。

好在,现在看来是对自己的考验,而自己通过考验了。

11西羚墨的作品《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

【隋唐时期,对疫情的医疗控制方法,许多手段我们现在看着也很眼熟。】

【唐朝已经有了疫病防治理念,太医署每年都会配合治伤寒、时气、疟疾、痢疾等丙的药物,在疾病流行区发给患者。】

【各地方官府的医务人员主要就是负责这些疫情,发生疫情灾难时,担负起医疗救治任务。】

【每到疫情,朝廷会及时遣医送药。

局部地区发生疫情,由地方管理直接处理,郡县施与医药。较大区域发生疫情,朝廷会派出使者,视察疫情,遣医送药。】

【比如唐太宗时期,贞观15年、16年、17年、18年、22年,都分别派遣医官到夏、谷、徐、巴等十余州送药救治。】

【重点:都是免费的!】

这一次的夸奖,李世民却开心不起来。

“等等,这么频繁的吗?!”

“十余州!这么多地方!”

大臣们立刻忙碌起来。

这么多疫情,如果不是天幕提前提醒,对大唐是个巨大的打击,无论是大臣还是百姓都不好过。

“让地方官府迅速备药,还要军队警戒起来,防止有人借此生事。”李世民一道道命令发下,整个大唐官府机构都开始运行起来。

【唐朝时期的医药防疫,已经有了多种手段。

比如唐朝敦煌地区,民间开始用雄黄作为消毒剂,投入井水中预防消化道疾病。】

荆咕再次做出详细的药方清单,列在大屏幕上,顿时让古人更方便抄写。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中也曾记载记载:“辟疫气,令人不染……岁旦屠苏酒。”

屠苏酒的成分是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心、乌头、菝葜等。

其中一种防治疫病的方法,就是浸水法,用屠苏酒来防疫病,自制屠苏酒口服,然后把药物的渣放在井水中浸泡消除水中的病毒。

还有烧药材烟熏空气来消毒:用太乙流金散、杀鬼烧药方、辟温杀鬼方等药方抓药,用火烧烟熏来辟疫气;

还有用悬挂、携带药材来辟疫的方子:虎头杀鬼方等。

这些药方中都含有雄黄、雌黄、朱砂、鬼箭羽等药物,焚烧对多种病菌有杀灭或者抑制作用。

房舍,畜圈的消毒和杀虫都使用此法。

还有醋熏法,烧一颗石头,把它烧热,然后取醋点在石头上,一直熏到醋的气味遍布整个屋子,取醋的蒸汽消毒空气。

【经历过禽流感的朋友们,有没有觉得很眼熟!】

【醋熏法!醋熏法!】

而且这种点石熏香法,与现代的镜头熏香也有些相似。

把陶瓷的精油灯加热,滴上几滴精油,让精油的气味在受热过程中挥发,香味遍布整个空间,就是现代的“芳香疗法”。

【隋唐时期,妇产科也得到了重大发展,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唐朝妇产科专家昝殷,和他所著作的《经效产宝》。】

【《经效产宝》是华夏第一部产科医学专著,对后世产科医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宋·杨子建的《十产论》、李师圣的《产育宝庆方》、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都受到《经效产宝》的很大影响。】

【《经效产宝》对海外同样有巨大影响,流向了朝鲜、日本等国。朝鲜金礼蒙的《医方类聚》记载了大量的有关内容。不久就传入日本,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一样,受到日本医家的欢迎,在世界妇产科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昝殷非常擅长食疗法,另外还撰写有《食医心鉴》三卷,是今存较早的饮食疗法专著,但是很可惜,原书在宋代尚存,后失传,现在流传的本子是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仅存1卷。】

弘历看到这本书有些眼熟:“这本《纪效产宝》大清是不是也有?”

纪晓岚作为主编,比他更熟悉:“没错,我们正在编写的《四库全书》有录入。”

“那为什么后世没有?”

纪晓岚小心提醒:“后世是《食医心鉴》失传……”

弘历:盯——

纪晓岚懂了:“臣这就把《食医心鉴》也录入《四库全书》。”

但是,弘历不得不考虑更糟糕的情况。

“朕怀疑,《四库全书》也失传了,不然这本书录入那么多本古代典籍,没理由连参考都没有。”弘历说着就想到了自己最厌恶的那一幕,“那八国联军曾经闯入紫禁城和圆明园,很可能全部抢走了!”

纪晓岚同样愤怒,自己辛苦编写的书便宜了蛮夷,他现在真希望世界上有鬼,这样自己死后可以自己掀棺而起,弄不死那些侵略者!

弘历一声冷哼:“待《四库全书》成书后,每个大臣家中发一套,朕就不信《四库全书》一套都传不下去!”

【隋唐时期,已经有了对养老的意识,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养老医学,但是已经与我们现代的养老观念很相似了。】

【《千金翼方·退居》言:“亲故邻里来相访问……宜谈笑简约其趣,才得欢适,不可过度耳……还须蓄数百卷书……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家事付与儿子,不得关心,勿令数数往来愦闹也。”】

【可以看到,唐朝时期的医术一方面主张老年人不能精神没有寄托,要进行适当的社交、学习和娱乐,另一方面反对老年人劳心耗神,认为老人对家庭琐事尽早放手,以平心养神。】

【现代医学养老同样是这样的主张。】

荆咕直接放出退休老人的清晨生活。

在年轻人忙着早七早八上班时,也只有退休老人能悠闲地去公元开始自己一天的娱乐生活。

穿着白色练功服的银发老人提着太极剑,在公园刚刚开门,就迫不及待走了进去。

一路上有不少熟人与他打招呼:“

老张,来练剑啊。”

说话的人提着保温杯和乐器盒,老张含笑点头:“是啊,老王来练二胡啊。”

两人一起走向平日常去的地方。

老王坐在湖边的亭子里,被翠竹环绕,面朝着湖水悠闲地拉着二胡。

老张走向一片开阔的小广场,那里另一位练剑的伙伴早已抵达。

伙伴打开随身携带的收音机,两位银发老者便跟着收音机的音乐节奏开始练剑。

伴随着天色越来越亮,公园里也越来越热闹。

不一会儿,湖的另一边响起了整齐的歌声,那是老年合唱团开始了一天的练嗓子。

在湖边的长廊里,还有遛鸟的老人把鸟笼挂在长廊下,一起在交流。

遛鸟大爷交流养鸟心得,鹦鹉与八哥交流最新学到的人话。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有文化的鸟对诗,有音乐天赋的鸟对歌: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远离热闹区域的山上亭子里,还有大爷们在一起下棋。

从山上往下看,能够看到公园里分了不少区域,各自有各自的小天地。

有一起跳舞的爷爷奶奶,一起练双人剑法的银发老夫妻,一起跳扇子舞、水袖舞的奶奶团,一起唱戏曲的老姐妹们。

不少奶奶还带着小孙子孙女,坐在婴儿车里鼓掌,大一点的还有直接跟着奶奶一起跳广场舞的,俨然是个领舞小高手。

宋朝的养老福利做得不错,朝廷的老年官员看得一点也不羡慕,笑呵呵心态很好地点评着:“哈哈哈哈,那小家伙跳得不比大人差。”

“后世倒是悠闲,比我大宋的养老还要悠闲。”

有人想起自己需要操心的不孝子孙,需要面对的心机政敌,再看看后世的老人,那叫一个生活有悠闲,红光满面。

也有老顽固对小孙子混在奶奶队里跳舞不满:“小小年纪,跟老妇人跳舞成何体统!”

这话立刻惹得众人不满了。

“这么大点,话都说不全,不要上纲上线。”

“跟奶奶跳舞怎么了,我看那小子白白胖胖养得很健康,挺好的。”

“总比在大宅院里因为后宅不宁莫名其妙死去好!”有脾气烈的一口呛道,堵的老顽固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嘲讽的就是老顽固家里的丑闻,儿子后院妻妾众多,家宅不宁莫名死了好几个孙儿,老顽固自己严肃,却管不好自己儿子,没少被人背后嘲笑,这么拿到当面一说,顿时被气得不轻。

眼看火气越烧越旺,赵祯连忙安抚:

“咳咳,看天幕,看天幕。这种园子我大宋也不缺,也可以开辟一个出来给退休老人去练剑下棋。”

别说,大臣们还真被说动心了。

北宋很流行园林,哪个官员没有私人园林就是跟不

上潮流了,不少官员会大方地允许东京的文人进入园林参观,连皇家园林也会对外开放。

总之,场地不缺。

退休老人也不缺,问题是有些年老官员甚至不愿意退休,赵祯巴不得保守势力退休之后提拔新人上来。

宋朝的制度是要求七十岁退休,但是实际执行能力并没有执行开来,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冗官”。

宋太祖时期,大理寺卿剧可久年过七十还不退休,把宋太祖赵匡胤惹恼了,将剧可久连降两级,并强迫他退休。

宋仁宗时期,宰相张士逊到了77岁还没退休,惹恼了一群谏官,说他年老无耻,拿朝廷当“养病之地”。

宋神宗时期,宰相曾公亮74岁没有退休,被人写诗讽刺道:“老凤池边蹲不去,饥鸟台上禁无声。”

宋朝的官员不仅俸禄高,补贴福利颇多,有“餐钱”“贴职钱”“薪炭钱”“公使钱”等补贴。其中“公使钱”主要是招待费,花不完可以装进自己的腰包。

此外,皇帝对大臣们赏赐也很丰厚。

朝中近臣为皇帝写诏令、春联,为皇帝讲诗书,给太子当伴读,每次都有丰厚的赏赐,所得甚至超过他们的俸禄,这也是大臣们年过七十哪怕体弱多病也不愿意退休的原因。

赵祯曾经尝试过精简机构,结果被大臣当街抗议,于是他又下恩旨:近臣退休后,除退休金外,每年寒食节还有一些实物补贴。但依然没有解决冗官和退休问题。

因为天幕提到过得三冗,赵祯对精简官员更加上心,看到提到的养老医方和公园,立刻来了心思。

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心动的颇为不少。

虽然朝廷给的福利好,他们自家也不缺钱,当然希望能活得更久点,这公园里的退休生活,似乎很吸引人?

【到了宋朝时期,儒生对“医”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医”终于从皇室走向民间。】

【宋朝时期,陈直撰写《养老奉亲书》是华夏现存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对老年疾病防治有了专门的系统论述,从重防重养的思想、病因病机的认识,到用药处方等很多方面都有了详细的分析。】

【当然,这本书也能看出隋唐的影响,比如很多对老年病的防治都来自隋唐医书。】

【隋唐医学,可谓是承上启下,到了宋元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先看看宋朝。】!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