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8

【清朝末年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学家,诞生了第一本长篇讽刺《儒林外史》,四大讽刺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曾朴《孽海花》。】

【还有多次翻拍影视剧的鬼怪,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鲁迅称“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称“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称“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屡次落榜后已经放弃科考、在民间搜集故事的蒲松龄看着天幕上的各种称赞,老怀欣慰。

“看来老夫虽然写鬼,还是被后世认可的。”

这样的欣慰,同样出现在被天幕称赞的一大批文学作者身上。

【此外,还有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三祖”,方苞被称为“桐城派鼻祖”,著有《左传义法举要》、《史记注补正》、《离骚正义》;姚鼐著有《惜抱轩诗文集》;刘大櫆,代表作《刘海峰诗文集》、《论文偶记》;】

【曾国藩的《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冰鉴》《曾国藩家书》;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续子不语》;】

【著名戏剧家李渔,“芥子园”主人,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等,与《闲情偶寄》等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定庵文集》等等。】

【这些都上过我们的教科书,大家比较熟悉,今天说一下没有上过教科书的书籍。】

“上过教科书,这教科书不就是我们现在科举的四书五经?”相比沉迷仕途的文人,李渔出身不错,也曾在明朝科举中过秀才,明朝灭亡后无心仕途,回到南京隐居,自号居处为“芥子园”,还在这里画了最得意的作品《芥子园画传》。

他开设书铺,编刻图籍,一边写书卖书,一边结交达官贵人,好不乐乎。

“想不到,我的书也能当教科书。”

李渔低头看着手里的作品,摸着下巴一阵坏笑:“莫非,我这《www.youxs.org》也能传世?”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这里。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李渔这个宝藏男孩,作品在大清被禁毁,但是在海外很受欢迎。】

【《肉/蒲/团》是一本情/色,主题却是轮回与报应,该书又名《回圈报》《觉后禅》,有《春》《夏》《秋》《冬》四卷,讲述了未央生一系列的荒诞离奇故事。】

【1705年,该书传入东瀛后,立时引发一阵风潮,日本学者甚至将其奉为经典。因为清朝屡次禁毁,目前《肉/蒲/团》最完整的手抄报是在日本东京大学。】

李世民:“……”

“这日本喜欢的作品,怎么都那么……”

一会儿喜爱大唐的《游仙窟》,一会儿喜欢大明的《金瓶梅》《剪灯新话》,一会儿喜欢大清的《肉/蒲/团

》。

怎么都觉得不太正经???

【此外,李渔最得意的作品《芥子园画传》,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藏。】

李渔的笑容渐渐消失。

怎么回事,自己的作品流传到外人手里?怎么还是那日本人?

再一想到清朝的禁毁,恐怕流传到日本也是偷偷摸摸流传过去的,那还不如多刻印一些,带到地下算了。

【今天咕咕主要给大家讲讲,陈端生的《再生缘》和李汝珍的《镜花缘》。】

陈端生紧张地看着天幕:终于,到她了!

现在的她还十分年轻,才17岁,家境优渥,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也是“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入室弟子,著有《紫竹山房文集》和《才女集》,非常开明,乐于让家中女眷学习。

她的父亲陈玉敦乾隆时举人,曾任山东登州府同知、云南临安府同知。母亲汪氏是汪上堉之女,在开明的环境下有了优秀的文学素养。

陈端生在娘家时期,生活顺遂,备受宠爱,完全还没想到嫁人后的生活那么凄惨。

在父母的支持下,陈端生刚刚开始写作,写得也很顺利,家人朋友都说好,她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后世对她作品的评价了。

“大姐,夸你呢!”她的妹妹陈长生羡慕地看着姐姐。

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不仅陈家家风开明,江南其他文人也是,陈长生同样文采飞扬,还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

袁枚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

【《再生缘》是弹词作品,由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从1758,陈端生才17岁时开始写,写到1770年,写成前16卷。这一时期陈端生的精力充沛,写出了大部分。】

【后来,陈端生所嫁非人,丈夫充军被迫远戍中辍,此后生母病逝悲伤过度搁笔。晚年经过亲友的请求补才开始写第十七卷,共60余万字。但是因为流放伊犁条件艰苦,陈端生并没有活到写完这本书,最终《再生缘》未终篇。】

曹雪芹看着想到了自己,伤感道:“哎,我的《红楼梦》未完,这《再生缘》也未完,的确是同病相怜。”

还有天幕说过的狗尾续貂,他都可以想象未完之后是怎么被续的,以致于天幕说这话时语气那么愤怒。

【插个题外话:就算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在挑选女婿的时候,不要光看门当户对,好歹也看看人品啊!】

【陈端生丈夫范菼,以他的家世一直没有中举恐怕压力很大。但是不喜欢学习就算了,还硬要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又不喜欢学习,糊弄一下也就罢了,还要请人代考。什么是代考,这就是科场舞弊案!】

弘历一听,不悦起来:“科场舞弊案?这陈家、范家是江南大族,竟然也有这种事?”

【案发之后,范菼被流放伊犁,陈端生虽然在

自己家中饱受同情,但是在外其实颇受非议。再加上生母病逝,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异地相思,最终芳年早逝,导致《再生缘》未完。】

陈端生的父母原本有些犹豫,听到这里瞬间拍案而起。

又是科考舞弊,又是流放伊犁,还带着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一起流放,这是一个人不负责祸害全家!

“退婚!必须退婚!”

【论才华没才华,论人品没人品,你无才有德行也可以,但是都没有。还完全不顾大局,不知道科场舞弊事发后的严重性,看来当权者还是太仁慈了,才让学渣心怀侥幸。】

“请人代考?科场舞弊?”

这一下,炸锅的不仅仅是当权者,普通书生也愤怒了。

科场舞弊是所有文人最为痛恨的事,没有之一。

当其他文人书生寒窗苦读几十年,你却直接搞小抄作弊,这违背的不仅仅是科考的公平性,也是污辱了其他苦读多年的考生。

无论是帝王还是大臣,或者别的考生,都厌恶。

“此事必须严查!”

“科考舞弊竟然还能赦免?这到底是哪家的人这么有本事!”

“还请人代考,连自己做小抄都不用,他怎么不直接去买个官位算了!”

“天幕说得没错,这人既没才华还没人品,实在是我辈文人之耻!”

【《再生缘》非常受欢迎,在我们现代改编成越剧、淮剧、黄梅戏《孟丽君》,还有影视剧。在清朝也很受欢迎,在民间改成唱词、说书等传唱,以致于后面也有文人来续写。但是这种续写,如同高鹗续写《红楼梦》把悲剧改成大团圆结局一样,《再生缘》也成了一个大团圆结局。】

【但是,还不如不改。】

陈端生还没有结婚,听到夫君被流放的冲击性还不如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改成大团圆结局来的刺激。

她想想后几十回写作时自己的境遇,丈夫流放伊犁那么遥远的地方,生母早早病逝,自己还背负着罪人家眷的名声饱受非议,这个心态怎么都写不出大团圆吧。

她苦笑中也有些无语:“这续写的文人对大团圆是有什么执念吗?”

怎么动不动全是大团圆?但凡看了前面的内容,怎么圆的回去?

【《再生缘》的原作,讲述的是元代才女孟丽君与云南总督之子皇甫少华订婚,遭豪族刘家破坏,皇甫少华只知道退让,孟丽君毅然抗旨拒婚而出逃。但是她不是懦弱出逃,而是索性女扮男装参加科考,应试中状元,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此后,孟丽君凭借自身才华与能力,步步高升。她掌兵权,任宰辅,与父兄同僚,纳昔日未婚夫为门生,议论朝中是非,办理国家大事,压倒须眉,为妇女扬眉吐气。】

【但是后续改得面目全非!完全不是作者的本意!】

孟丽君考中状元后,是非常坚定地走官场路。

她面对不断扑面而来的父母、夫家试探相认,孟丽君多次佯装不识,逃避

回归。

哪怕当时对皇甫少华有余情,病中有过心软,但是依然智商在线,坚定地选择了不相认。

孟家私下认亲时,孟丽君不与父母坦诚相见;

皇甫少华看出端倪用画像试探时,孟丽君也推脱不识;

最后太后设计使孟丽君醉酒验鞋,皇帝欲纳为妃子,孟丽君仍不表女子之身,直至最后抵挡不住多方攻势与压力,吐血而亡,陈端生原著至此结束。

在孟丽君看来,自己既然已经获取了至高的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利,具有了经济独立的能力,已经不需要依附于男性,回归“女大当嫁”的传统模式。

就像她说的,“世人说做妇道家,随夫荣辱,丽君虽则是裙钗,现在而今立赤阶。浩荡深恩重万代,唯我爵位列三台。何须必要归夫婿,就是这王室王妃岂我怀?况有那宰臣官俸巍巍在,自身可养自身来。”。

在纳昔日未婚夫为门生时,孟丽君已经是让皇甫少华对自己行礼跪拜的上位者,一直做到了权力的巅峰处,一直保持傲骨,并没有为爱情、为家族的约束妥协。

她已经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智慧“蟒玉威风过一生”、“做个一朝贤相也扬名”。“自身可养自身来”。

【如今流传的全本20卷是杭州另一女诗人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续成的。所续后3卷不仅文词逊于原作,而且在故事发展上写孟丽君被封为“保和公主”,与皇甫少华终成眷属,形成三女共一夫的结局。】

【这么喜欢三女共一夫,这一看就是男人的口吻,很明显是许宗彦想要的结局。又要公主,又要妻妾三女,当驸马还想纳妾,做梦比较快。】

梁德绳和许宗彦被骂的齐齐脸色难看。

尤其是听到天幕说丈夫又想娶公主又想纳三妾,梁德绳眼神怀疑地看向了丈夫。

难不成,夫君真是这种心思?

【如果辛辛苦苦科举当官就是为了给丈夫纳妾,咋地,你是要去朝堂之上给你丈夫选妾吗???】

武曌被天幕说得笑出了声。

“这续作的确水平差,不过天幕说得也真是有趣。”

上官婉儿却是跃跃欲试:“这故事着实不错,可惜被续写的太差了,还不如我来!”

武曌非常鼓励:“婉儿文采更好,不如你且试试。大唐现在还没有女子写传奇话本,婉儿应该来带头一下。”

有了武皇的支持,上官婉儿更高兴了:“诺!臣回去就抽时间写!”

虽然现在事务繁多,但是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她都可以想象,自己写出这样的,会有多少女子受到影响,想想都令人振奋。

【这境界,比唐朝的家差远了。】

【而且还有更低的。】

女弹词家侯芝心里一个咯噔,想到了自己的续作。

天幕该不会……

【道光元年刊行的《再生缘全传》,女弹词家侯芝为之作序,她不满意陈作和梁、许续作,删改而成《金闺杰》,将原

著改得面目全非。又作续书《再造天》,极力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格调更低。】

“我的孟丽君从没说过女子无才便是德!”陈端生也忍不住了。

她若是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就不会借着孟丽君的口说出“愿做黄崇嘏第二”。

黄崇嘏被人识破身份后被迫离开官场,是多大的遗憾,在自己的里,她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她若是拘泥于小情小爱,就不会在前文中让孟丽君即使对皇甫少华有情,依然坚决不肯相认,因为一旦相认就得回到婚姻家庭,不再能继续在朝堂之上。

她的孟丽君,是非常坚定的往上走,被人质疑宁肯撞死在朝堂之上也不愿意回到内宅之中的大才,绝对不是什么要给丈夫相夫教子还要纳好几个妾的愚人!

【孟丽君辛辛苦苦考状元,后人续作来个“女子无才便是德”,请问你是怎么看书的?无才考上状元,那些被她压下去的榜眼、探花和其他考生岂不是更无才?】

【既然你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为何要写书?为何要学文?直接别识字别读书别写书,一边自己学习一边斩断别的女性的路,这不是自相矛盾?】

侯芝被骂的脸色惨白,摇摇欲坠。

她以为,自己这样的才是正统,才是符合这个社会对女子的期待,才是一名“好女子”。

哪怕她明明自己也创作,也抛头露面出去表演谋生,但是依然是遵从社会对女子的期待,对女子各种谆谆告诫。

也就是天幕所说的“女则学”。

原来,这样本就是自相矛盾吗?

【唐朝的男性文人写女侠都是摈弃情爱,有大侠大义;写仕女,是能文善诗。清朝,这个已经文化普及度更高的朝代,还在写“女子无才便是德”,你们学识字的时候怎么不说这句话?】

【这样的结局,如同高鹗的后二十回,我们是不认的。】

同样续作被批评的梁德绳咬着嘴唇:“可是女子本就不如男子,本就不能参加科考也不能当官……”

她的丈夫许宗彦义正言辞:“女子本就不该上朝堂,回家相夫教子才是正统,我这是让孟丽君回归正道!”

【“南梦北缘”,南方是《红楼梦》,北方是《再生缘》,主旨都不是爱情。】

【现代人说什么恋爱脑是不是活在清朝,清朝女性可能给你一棍棒,她们已经有了许许多多有反抗精神的女子。】

【从明末开始,到清朝,女性起义首领是最多的。有了女性自己创立的文字“女书”,也有了终身不嫁的女子组成的团体“自梳女”。女子就算被裹住小脚,也没有裹住小脑,习武的习武,造反的造反,参军的参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清朝的女子喃喃念着,眼神越来越亮。

原来她不是特例,清朝还有许许多多的姐妹,与她一样坚强,完全可以去找那些姐妹,以文会友!

【别说女子,清朝的男子同样有了女性觉醒的意识,比如出现了非常难得的作品,李汝珍的《镜花缘》。】

【《镜花缘》是第一次出现了“女子科举”,而且是三年一开,广开女子科举;还第一次以神仙的口吻写天上的“文曲星”性别不是固定的,若天底下最有才华的是女子,文曲星就是女相,最有才华的是男子,文曲星就是男相。】

天幕放出原文:“忽见北斗宫中现出万丈红光,耀人眼目,内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装束打扮,虽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却是一位美女。左手执笔,右手执斗”。

李汝珍笑着抚须:“没错,那上官婉儿如此有才,唐朝时文曲星就应当是位多才美人。”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奇人奇事、奇风异俗。】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里面塑造了诸多各有才华的女子,还有通晓实用技术的女子,比如米兰芬善筹算、芸芝精论课、师兰言长风鉴等。

一些英勇女子很有唐时侠义之风,骆红蕖替母报仇,杀尽猛虎。魏紫樱苦练连珠枪,狩猎为生等等。】

【甚至,在很多女性解放的问题上十分犀利。】

天幕放出一系列李汝珍很有意思的描写,比如女儿国是男女颠倒:

“此地女儿国却另有不同,历来本有男子,也是男女配合,与我们一样。其所异于人的,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在“两面国”里甚至提到了讨男妾:

“既如此,为何一心只想讨妾?假如我要讨个男妾,日日把你冷淡,你可喜欢?……你还只想置妾,那里有个忠恕之道!我不打你别的,我只打你‘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把你打的骄傲全无,心里冒出个忠恕来,我才甘心!”

【甚至是关于女性是如何成就的,有了后世《第二性》的说法:女子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

古代的女性如何形成的呢?

穿耳,缠足,粉妆。】

“内中一个白须宫娥,手拿针线,走到床前跑下道:禀娘娘:奉命穿耳。

“早有四个宫娥上来,紧紧扶住……将五个脚指紧紧靠在一处,又将胸面用力曲作弯弓一般,即用白绫缠裹;才缠了两层,就有宫娥象著针线上来密密缝口:一面狠缠,一面密缝。”

“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再加朱唇点上血脂,映著一张粉面,满头朱翠,却也窈窕。”

【当脚上血肉腐烂,脚化为脓水,粉妆点唇,窈窕

美姿容,就是这世间认可的“女子”。】

尽管不是第一次听到后世女子缠足,上官婉儿还是颇为厌恶:这明清的女子根本不被当作人,这还算什么女子!

4想看西羚墨写的《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第 157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18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都说报恩是要给人做牛做马,哪怕是做牛做马也不会这样虐待,这是牛马不如!”太平公主对这位清朝已经厌恶到了极点,恨不得自己学着太平昭公主,领兵去灭了那清朝。

武曌慢悠悠:“这就是女人被压迫的常态,你们以为,大唐女子都过得如你们一般自在吗?”

这话尤其是说给太平公主听得。

太平公主一愣,脸色不自在起来。

她,果然还是不如母亲,自幼在皇室长大,民间的苦难见得太少了。

【李汝珍借武则天来为中国的女子出气,不仅在第四十回极力描写他对妇女的德政,而且在其下文重点铺陈他所设想的男女平等的选举制度,提出了女科举,说女子“灵秀不钟于男子,贞吉久属于坤元”,有了“女学士”、“女博士”、“女儒士”;】

【李汝珍还为武则天起拟乐“十二条恩诏”,各种福利,真希望让武皇看到。】

武曌哈哈大笑:“朕看到了!”

“这女科举不错,朕听到了!”

女学士,女博士,女儒士,品级都被人定好了,很好!

【虽然李汝珍也有一些局限的地方,但是在那个时代实在难能可贵。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反对男尊女卑的“大逆不道”,这本书也被清廷禁了。】

这时轮到李隆基嘲笑别人了:“清朝的皇帝不行啊,动不动禁毁书籍,这可真是不得人心!”

李亨看了看父亲,想到了一系列后世各种父亲的诗歌。

但是再看看后世的皇帝,似乎天幕也没说错。

李亨闭了闭眼:罢了,后世的皇帝太差劲,比这种皇帝优秀也不值得骄傲。

日后他做了皇帝,一定能做得更好!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已经是19世纪!19世纪了!】

【当我们的邻居和敌人从曾经连文字都没有,迅速诞生了一系列的世界名著时,我们华夏的文人还在沉迷腐朽的封建享乐,还在想着娶公主然后三妻四妾、想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别说跟西方比,跟唐朝老祖宗比都差远了。你的人生,没有点更高的追求了吗?】

明清的文人开始反思。

曾经,他们眼界拘泥于□□这一片熟悉的地方,以为外面的世界都是不如自己的偏僻小国,但是现在看到天幕介绍才知道,外面,别说西方,就是邻国也在飞速发展。

而他们只知道汲汲营营于功名,只知道关心女子女色,的确太过狭隘了。

当然,依然有顽固者对天幕的批评不满。

“天幕是女子,自然为女子说话,什么女子当权,就是牝鸡司晨大逆不道!”

“后世的女子隔了几千年当然不一样,我们这时候差的太多了。”

“我们的邻居能有多好?那

些女子写得也没多优秀。”

【清末,岭南第一位女博学家冼玉清曾言女作者成名之因:“大抵有赖于三者。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倡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

【她总结了女性无成就或有小成的原因:“吾国女子素尚早婚,十七八龄,即为人妇。婚前尚为童稚,学业无成功之可言。既婚之后,则心力耗于事奉舅姑、周旋戚党者半,耗于料理米盐、操作井臼者又半,耗于相助丈夫、抚育子女者又半……故编中遗集流传者,多青年孀守之人……至于弱年谢世者,遗集煌煌,又大都受乃父乃夫乃子之藻饰,此亦无可讳言者。”】

【总结一下:为什么华夏没有太多女作者?学习时间短,且只能是父兄或者夫婿教学;结婚早,操持家事无暇学习,能把作品流传下来的,都是青年守寡。冼玉清终生未婚,真是太有助于做学问了!吾辈楷模!】

刘彻目瞪口呆:终生未婚,这清朝还有女子终生未婚?天幕如此鼓励,难道后世女子已经完全不结婚了!

“逼得太狠果然不行,若是女子宁死不结婚不生子,国家人丁从哪里而来?”汲黯也急了,“陛下,我朝可千万不能学清朝!”

“缠足对女子生育有难,看看清朝那些人瘦弱的,为了后代健康也不能缠足。”义妁生怕刘彻看上那小脚的风情,这时也紧张地提醒。

刘彻无语:“朕可没那爱好。”

他的爱好,天幕写得很清楚,男女通吃,唯爱美人!

【对比一下中外女性文学,咕咕真得非常不甘心。】

【在华夏有自己成熟的文明的时候,日韩欧美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可是全部后来者居上!】

【为什么?是女性自己不行吗?】

【不是!不是!】

【是男性完全不给女性学习的机会,自由生长的女子甚至还不如青楼女子有更多机会接触书本和知识!】

【男人那可笑的自尊心,甚至在妻子比自己有才华时还会责骂妻子。】

清朝时期,已然年迈的翁静如听到这话,想起刚结婚的那阵时候,一阵苦笑。

她比丈夫周五瑞有才华,新婚娘以诗歌考验丈夫,丈夫回答不上来迁怒于她,婆婆也不喜欢,第二日敬茶就敲打她:“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她婚后不许再写作。

一直到丈夫婆婆全部去世,翁静如一个人带两个儿子才开始重新写作。

而这并不是孤例,翁静如知道,自己的姐妹也多是如此,婚后基本放弃写作了。

现在看来,丧夫似乎也不完全是坏事,她写作,终于自由了。

【从古至今,文学和其他话语权一样,都掌握在男性的手里。女子哪怕是自己看书,看到的也是“女子不如男”,那这种书是谁写得?还是男人。】

【哪怕到现代,女子参加了各行各业,依然有女性这么以为,因为“传统如此”。】

【那我们放眼世界,看看外面的世界,真得是所有地方的传统都是如此吗?】

【不是。】

【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同时代的女子在写什么。】!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