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一章 战地医护队与医用胶布

自战后归来一直不见关羽,李孟羲想跟关羽讨教下无锋鸣镝的用法都找不到人。

但当李孟羲拿着不多的十几只鸡蛋送去伤兵营的时候,意外看到关羽也在。

“关将军也在。”李孟羲笑着跟关羽打招呼。

鸡蛋放在田卜的车上,李孟羲和关羽附近找了地儿准备聊聊。

“羲儿,此战我麾下骑兵,死四人,伤九人。

有一人枪刃入腹,血流不止,战后等抬十几里还未回营,半路已流血至死。”关羽看着李孟羲,郑重道,“再出战,军医应当跟着一起走。”

“奥!”李孟羲点了点头,“确是如此,此中疏忽也,军中有军医还不够,应立战地医护队。”

关羽的话倒提醒李孟羲了,虽说军中医疗力量在逐步增强,可后方战地医院归后方,有时领战兵和后方大部开外出十几里作战,万一有谁有什么严重外伤,十几里抬回来,流血也流死了。

就拿此次来说,李孟羲回忆了一下才想起,好像此次去和黄巾作战,不说带军医了,连担架都没带。

没带担架,关羽麾下的伤兵是怎么抬回来了,难道是一人拎腿一人抱头像抬尸体一样抬回来的吗。

如果是这样,说不定伤兵的死,就是因为抬法不对,让伤口更撕裂,加速了失血而造成的死亡。说不定,如果有担架抬着,不会容易牵动伤口,就不会死。xuqi.org 海豹小说网

李孟羲给随作战队伍随行的军医命名为战地医护队,名字虽拗口,关羽倒是能完全理解意思。

随作战部队同行的军医,其面临最多的情况,是处理紧急外伤,而不是其他,比如紧急止血,紧急缝合伤口,拔个箭头之类的,而不会是治什么头疼脑热。

所以,李孟羲结合前世见识和义军中现在实际环境,又和关羽讨论了一番,他制定出了初步的战地医护制度。

“【战地医护队】指随作战队随行之军医队。

战兵出战,带兵甲箭支,而医护队携行之具,为烈酒,为绷带,为缝合所用之羊肠线,缝针,为隔绝战场扬尘之帐篷,为担架。故,医护队进发,当带齐诸救护之物,又因军中军医少,而医护物资众多,徒军医数人带物资数十,拖累矣,应派战兵两什,协为背带。

厮杀之后,死伤有时多矣,而随行医护人手不足,不能尽皆救治,轻伤员则应送回营中再行救治。此时,自战场送伤员至军中,需担架。

担架之用,在于稳妥舒展,稳妥则少颠簸,舒展则少牵动伤口,少颠簸则少失血,少牵动伤口则不至使伤情更重。

一战伤数十上百,则或需数十上百担架,若只带担架数副,则远不足用。

故,行军之时,战兵除带兵甲箭支,还应带足担架。

按二十人一副担架,则千人应带担架五十。

至战场,担架就地抛下,并不影响作战。”

战地医护工作之重要工具为绷带,次要用具是酒精,再次为止血药,如果想让救护水平再提高,帐篷必不可少,战场环境人马踩踏的,到处飞尘,此环境飞尘无数,天然容易造成感染,所以一顶能隔绝灰尘的帐篷,能制造一个少菌环境,关乎到伤兵救治成功率。

军中现在有75度以上的超烈酒,外伤消毒水平超过同代不少,军医田卜至少也知道了细菌原理,会把绷带之类用沸水沸煮,又进一步降低感染。至于止血之金疮药,金疮药李孟羲不懂,一点能提供帮助的都没有,但军医田卜算得上是名医能手,其水平绝对超过汉末医者的平均水平,田卜自己做的金疮药,不至于说多顶级,但也不至于差太多。

种种因素相加,义军的医疗水平已超过同时代其他军队一截。

如果再加上超越时代的羊肠线缝合技术,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断肠缝合术,更是放眼时代,几无敌手。

伤兵死亡率降低,意味着伤亡的减少,意味着老兵会更多的积累下来,变相的提高军队的精锐程度。

正巧在伤兵营,李孟羲意识到伤兵营本是自己份内,自己却把战场救护这么重要的事疏忽了,刘备等人也好,军医田卜也好,他们见识有限,想不到战场救护情有可原,但李孟羲觉得,自己把这事忘了,有些不应该。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